溪湖史記第九單元:台灣光復:家庭即工場
網路圖
家庭即工場,是1960-1980年代間,當時的副總統謝東閔極力推行的一項「富國富民」為目的家庭代工的手工業政策。鼓勵一般家庭在客廳一角置放一部縫 紉機,紡織業工廠將紡織半成品讓一般家庭婦女拿回家代工完成,一方面可貼補家用,一方面又可解決工廠員工不足的問題。憑藉婦女手工的投入,紡織輕工業快速 在台灣各地普級,台灣也在短短十幾年內成為世界紡織業王國。
當時政府還鼓勵縫紉機作為女孩子必備的嫁妝之一,早期台灣人勤勉刻苦的天性也得到很大的發揮,而紡織業工廠將半成品讓一般家庭婦女代工,也可以節省養工人 的經費,當時許多家庭婦女為了賺錢,台灣到處各村莊,家庭的縫紉機無日無夜地一直轉,即使三更半夜也常常聽到縫紉機運轉的聲音,陪伴著縫紉機的是收音機的歌仔戲或話劇、歌唱節目。不過,那是在民國70年之前,要是在現在,一般女孩子也不屑於做這種「窩在家裡工」的事情。
家庭即工場,是1960-1980年代間,當時的副總統謝東閔極力推行的一項「富國富民」為目的家庭代工的手工業政策。鼓勵一般家庭在客廳一角置放一部縫 紉機,紡織業工廠將紡織半成品讓一般家庭婦女拿回家代工完成,一方面可貼補家用,一方面又可解決工廠員工不足的問題。憑藉婦女手工的投入,紡織輕工業快速 在台灣各地普級,台灣也在短短十幾年內成為世界紡織業王國。
當時政府還鼓勵縫紉機作為女孩子必備的嫁妝之一,早期台灣人勤勉刻苦的天性也得到很大的發揮,而紡織業工廠將半成品讓一般家庭婦女代工,也可以節省養工人 的經費,當時許多家庭婦女為了賺錢,台灣到處各村莊,家庭的縫紉機無日無夜地一直轉,即使三更半夜也常常聽到縫紉機運轉的聲音,陪伴著縫紉機的是收音機的歌仔戲或話劇、歌唱節目。不過,那是在民國70年之前,要是在現在,一般女孩子也不屑於做這種「窩在家裡工」的事情。
好懷念這個客廳即工廠這個名詞.
以前政府推動這個活動而使得在台灣的小老百姓們,只要肯吃苦就不會餓死.而且也因這個活動更凝聚了家人們的向心力,生活雖不富裕,但却很快樂.因為小朋友們不用上安親班,不用連假日都要去補習,小朋友們甚至走在路上也不怕被歹徒綁票.
網路圖
以前政府推動這個活動而使得在台灣的小老百姓們,只要肯吃苦就不會餓死.而且也因這個活動更凝聚了家人們的向心力,生活雖不富裕,但却很快樂.因為小朋友們不用上安親班,不用連假日都要去補習,小朋友們甚至走在路上也不怕被歹徒綁票.
李筱峰老師在台灣史一百件大事也指出,這一時期的台灣正逐漸由農業社會邁向工商業社會,急速的工業化,吸引了許多鄉村的勞力集中到都市,使得從事農業的人口 減少,城鄉差距也拉大。同時,由於外貿的發達,許多開在社區裡的一口小工廠,接下外國訂單,卻又人手不足,於是將一些加工性質的工作發包給附近的家庭主婦,讓 她們將工作帶回自己家中做,既不需要廠房,又比較省工資。所以民國五十年代的台灣社會,許多市鎮出現著「客廳兼工一廠」的景觀。
社會逐漸由農業社會邁向工商業社會,曾當師仔工,辛勞(商店店員)等人才,漸漸有機會,出頭天,憑其忍耐三年四個月,獲得技藝的優勢,在自宅開小型工廠踏入工業界。
辛勞(商店店員)等人才也趁行業多元化時,靠已才能經驗獨立從商。
尖叫的羽毛(中國大陸)
有沒有想過冬天時讓人保暖的輕盈羽絨、睡覺時非常舒適的枕頭,背後都是來自一個殘酷的現實?
羽絨其實是來自鴨鵝等水禽的底層羽毛,由人手活生生將牠們的羽毛拔掉,由於羽毛非常輕盈,有時羽絨更索價不菲,而全球8成的羽絨都是由中國供應。目前不少時裝及家品業界都自發性地採用「人道羽絨標準」(RDS),以確保其羽絨類材料是以人道方式所採集。
善待動物組織(PETA)就花了長時間深入中國鵝場臥底調查,動物維權人士原本希望活體拔毛的做法逐漸消失,卻目擊到鴨鵝的痛苦經歷。他們拍得的片段顯示, 工人們抓住活生生的鴨鵝不斷拔毛,現場羽毛飛揚,鴨鵝被抓時尖叫掙扎,但身上一大片羽毛仍然被拔清光,有的部位更滲出血水並露出傷口,場面恐怖,片中更透露一隻家禽要遭受多次殘酷對待,才會被宰殺解脫。
溪湖鎮成為羽毛加工在1970年代,溪湖鎮成為羽毛加工的重鎮,在東寮里及西寮里一帶,有許多羽毛加工廠,為溪湖鎮帶來不少的稅收;可惜在1980年代逐漸沒落。溪湖鎮也曾是腳踏車零件的重要加工區,但多是小規模的家族式工廠,近年來多遷廠外移,導致競爭力不夠,最終逃不過被淘汰的命運。
家庭即工廠"的時代又來臨
難道過去1970年代"家庭即工廠"的時代又來臨了嗎? 台灣的經濟邁入不景氣的狀況,現在很多媽媽、阿嬤都想要多賺點錢貼補家用,但又必須在家帶小孩,省保母費,所以家庭代工的詢問度攀增。看似簡單的代工品, 但還是非常耗費時間跟體力,一天八小時 最多也只是賺個五百塊,只是現在為了生活,大家開始「拼經濟」,時間彷彿又回到了40年前,台灣經濟剛起步的家庭工廠。
65歲的阿嬤,摘下老花眼鏡揉揉眼睛,雖然做代工做的很累,但卻不能休息。用牙籤仔細沾上膠水,把螞蟻大小的水鑽往項鍊上貼,對他這個年紀來說,精神與體 力都是考驗。貼一顆水鑽只有0.13元,整個成品完工也才6塊,一天花八個小時,最多只能賺500。阿嬤無奈的說,油電都漲,還要自己帶小孩省保母費,不 得不找些家庭代工回來做,經濟不景氣,只能做多少賺多少。
家庭代工包商說,現在網路上只要一PO代工資訊的話,沒有多久就會馬上接到電話。詢問代工人次爆增,找上門的不只家庭主婦,還有才剛上高中,要幫家裡分擔 經濟壓力的學生。
從老到少都要拼經濟,台灣的腳步彷彿回到40年前,經濟剛起飛的家庭工廠,這是不願意面對的現實,卻是現在生活的最寫實的片段。
家庭即工場
李筱峰老師在台灣史一百件大事也指出,這一時期的台灣正逐漸由農業社會邁向工商業社會,急速的工業化,吸引了許多鄉村的勞力集中到都市,使得從事農業的人口 減少,城鄉差距也拉大。同時,由於外貿的發達,許多開在社區裡的一口小工廠,接下外國訂單,卻又人手不足,於是將一些加工性質的工作發包給附近的家庭主婦,讓 她們將工作帶回自己家中做,既不需要廠房,又比較省工資。所以民國五十年代的台灣社會,許多市鎮出現著「客廳兼工廠」的景觀。
社會逐漸由農業社會邁向工商業社會,曾當師仔工,辛勞(商店店員)等人才,漸漸有機會,出頭天,憑其忍耐三年四個月,獲得技藝的優勢,在自宅開小型工廠踏入工業界。
辛勞(商店店員)等人才也趁行業多元化時,靠已才能經驗獨立從商。
尖叫的羽毛
有沒有想過冬天時讓人保暖的輕盈羽絨、睡覺時非常舒適的枕頭,背後都是來自一個殘酷的現實?
羽絨其實是來自鴨鵝等水禽的底層羽毛,由人手活生生將牠們的羽毛拔掉,由於羽毛非常輕盈,有時羽絨更索價不菲,而全球8成的羽絨都是由中國供應。目前不少時裝及家品業界都自發性地採用「人道羽絨標準」(RDS),以確保其羽絨類材料是以人道方式所採集。
善待動物組織(PETA)就花了長時間深入中國鵝場臥底調查,動物維權人士原本希望活體拔毛的做法逐漸消失,卻目擊到鴨鵝的痛苦經歷。他們拍得的片段顯示,
工人們抓住活生生的鴨鵝不斷拔毛,現場羽毛飛揚,鴨鵝被抓時尖叫掙扎,但身上一大片羽毛仍然被拔清光,有的部位更滲出血水並露出傷口,場面恐怖,片中更透露一隻家禽要遭受多次殘酷對待,才會被宰殺解脫。
溪湖鎮成為羽毛加工在1970年代,溪湖鎮成為羽毛加工的重鎮,在東寮里及西寮里一帶,有許多羽毛加工廠,為溪湖鎮帶來不少的稅收;可惜在1980年代逐漸沒落。溪湖鎮也曾是腳踏車零件的重要加工區,但多是小規模的家族式工廠,近年來多遷廠外移,導致競爭力不夠,最終逃不過被淘汰的命運。
家庭即工廠"的時代又來臨難道過去1970年代"家庭即工廠"的時代又來臨了嗎? 台灣的經濟邁入不景氣的狀況,現在很多媽媽、阿嬤都想要多賺點錢貼補家用,但又必須在家帶小孩,省保母費,所以家庭代工的詢問度攀增。看似簡單的代工品, 但還是非常耗費時間跟體力,一天八小時 最多也只是賺個五百塊,只是現在為了生活,大家開始「拼經濟」,時間彷彿又回到了40年前,台灣經濟剛起步的家庭工廠。
65歲的阿嬤,摘下老花眼鏡揉揉眼睛,雖然做代工做的很累,但卻不能休息。用牙籤仔細沾上膠水,把螞蟻大小的水鑽往項鍊上貼,對他這個年紀來說,精神與體 力都是考驗。貼一顆水鑽只有0.13元,整個成品完工也才6塊,一天花八個小時,最多只能賺500。阿嬤無奈的說,油電都漲,還要自己帶小孩省保母費,不 得不找些家庭代工回來做,經濟不景氣,只能做多少賺多少。
家庭代工包商說,現在網路上只要一PO代工資訊的話,沒有多久就會馬上接到電話。詢問代工人次爆增,找上門的不只家庭主婦,還有才剛上高中,要幫家裡分擔 經濟壓力的學生。從老到少都要拼經濟,台灣的腳步彷彿回到40年前,經濟剛起飛的家庭工廠,這是不願意面對的現實,卻是現在生活的最寫實的片段。
婦女副業:編織大甲帽(做笠仔)
溪湖地區,自日治時代到光復後民國50年代左右,
婦女編織大甲赗圖(俗稱做笠仔)網路圖
溪湖有阿琉仔,阿曜二處仲介所,專發原料草與收回成品。
出口排第三
日治時期政府推廣帽蓆產業,且碰上辛亥革命剪辮風潮,很多人開始戴起西式的帽子。台灣「藺草帽」外銷量在於巔峰時期,曾打敗過「樟腦」,成為台灣第三大出口品,僅次於米、糖。
附記:
「洪鴦為女性之發明家,生於苑裡,性聰慧,而有淑德。民前 13 年,洪鴦年 46 歲,鑑及苑裡一帶,藺草叢生,溝渠河堵,到處繁茂,鴦即利用藺草,編織草帽草蓆,發明各種編織法,傳授地方婦女。
其所編織之帽蓆,初為地方人士歡迎愛用, 繼則發展為台灣特產,聲滿全球,受世界各國歡迎,廣銷倫敦、巴黎、紐約及南洋各地,年產達數千萬元。成為苑裡、通霄、後龍、竹南,而至大甲、清水等地,數 十萬婦女之家庭副業,各地婦女得靠此生活,地方得以繁榮,其功堪稱不朽。」
洪鴦在 37 歲守寡,為了生活,租賃五分田地耕種,並以編織草蓆為副業,自她發明大甲帽後,原可名利雙收,但是她並不做如是想法,而是默默在推展編織工藝,「台北第三 高等女學校」曾聘她擔任手工藝教師;而後,回到故鄉,在苑裡公學校任教。由於大兒子早逝,二兒子經商失敗,遠去埔里社當防番的隘勇,因此這位孤寂的老婦人,只憑靠公學校的那份薪水渡日,而許多商人郤靠著大甲帽發了大財。(得名不得利可悲!)
參考影片: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