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姓入墾二林上堡(頂寮)
巫姓堂號『平陽』是依據巫姓最早發祥地-山西省平陽郡取名五世祖 伯齊公派下原籍:福建省漳州府小溪平和縣南安新庵鄉
後遷南安縣溪美鎮車兜(今官兜)五世祖 伯輝公首創輩份字層為:希元廷仕時
志達尊則喜
巫宜福公接敘輩份字層為:有唐初祖兆汀先 千載蕃昌子姓綿 支衍南安詒翼遠 宗從寧化本源傳台灣巫氏各支派祖籍簡介
桃園巫乃儒公派下:廣東省潮州普寧縣羅溪尾寨
新竹巫羅俊公派下: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嵩山凹下
彰化巫茂華公派下:福建省漳州小溪平和縣南安
南投巫翁、巫水公派下:福建省汀州永定縣溪口
高雄巫周德公派下:廣東省豐順縣湯坑市湖硯社庶林村
頂寮巫姓雖然族譜寫來自永定縣 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頂寮巫姓雖然現在的巫氏族譜寫來自永定縣,而且同樣的南投縣魚池、埔里巫姓,巫氏族譜也寫來自永定縣。而饒平巫姓世系也是寫來自永定縣,不過,清代政府賜姓給原住民的時候,同時依他們新姓,也要寫族譜。這樣以後世世代代,久而久之就把原住民身分完全丟棄。今天有一個經過專家學者考據出來的具體例子。它是桃園霄裡社頭目原名叫做「知母六」,被改賜漢名蕭那英後,族譜就從「蕭那英」為一世寫起,和所有客家人姓蕭的寫一樣的族譜,只是一世前不清楚交代上代是如何
來的。
南投縣魚池、埔里的巫姓
這個平埔族改姓寫族譜的例子,告訴我們,在前面中部原住民的遷徙和賜姓改姓解說中,今天南投縣魚池、埔里的巫姓,相當程度來自原中部二林社「頂番社」、「番社庄」原住民,而族譜改寫套用相同姓氏族源的族譜套用,應該是可以理解了。
至於要接的天衣無縫,我想是很困難的。下面,如果我們
不仔細,很容易會被這一些族譜混淆到,當然幸好我們有一個饒平巫姓做比較,才可以將之顯現出來。
南投縣魚池、埔里的巫姓除了上面巫氏族譜 記載的一段以外,另一個也是稱來自溪湖巫姓的另一個系統,巫永福及其作品《巫翁、巫水公派下族譜》資料中,主要內容是︰「祖籍為福建省永定縣大溪,…明末
清初,渡海經安平移居台南市,後於康熙、雍正年間與李姓入墾溪湖鎮巫厝,為最早之溪湖開拓者,經過一番困苦經營後,成為大農莊戶。至嘉慶末年因與陳姓
占水 灌田發生械鬥,撤離巫厝,家譜因此失傳。」
這一部分敘述,基本上和饒平大榕社五節嶺遷台的十二世巫為樂、巫勤業兄弟二人,遷溪湖鎮巫厝過程,一模一樣。這樣寫,不禁讓人以為他們是一體的,難道他們也是饒平人嗎?
溪湖巫姓與三山國王廟 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至於彰化縣溪湖三山國王廟,我們在上面已經將所有溪湖巫姓淵源輪廓大致都了解了大半。這篇文章的最後,溪湖巫厝既然是大家公認最早由饒平五祇巫姓所開墾,所在地的三山國王廟當然是直接由饒平帶香火到巫厝,這是合情合理合邏輯的。畢竟饒平有豐富的三山國王文化,這是長久累積的自然人文。三山國王文化背後,饒平還有一塊強而有力的明代《本府告示》碑佐證,這些都不是他處可以取代且彌足珍貴。
關於他們的遷徙和建廟,饒平巫姓雖然複雜,只是台灣饒平人入墾的時間,各地都有文史記載。要因此而去推翻許多既有歷史資料,那是大費周章且容易徒勞無功的。因此,他們的遷徙和建廟,無論五節嶺巫姓後裔是直接
或如何的輾轉遷徙到巫厝或溪湖,建廟都是入墾後來的事。這是合乎邏輯的。
另一說「三山國王香火」(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浮濱鎮五祉村居民多巫、邱姓,巫姓清初由饒北新豐濚西分派大榕社赤嶺鄉五節嶺(今浮濱鎮五祇),字輩是“福廣明宗大世可,與興萬勝日月善。元會志士向宏
道,奕懿英明昭文章。”清乾隆年間五節嶺巫為樂、巫勤業兄弟二人,攜饒平三山國王香火,在彰化縣鹿港登陸,墾彰化縣溪湖鎮巫厝,建立彰化縣溪湖鎮三山國王廟。
但是,溪湖三山國王廟今天稱「霖肇宮」,又稱於明萬曆十四年(西元1586年)創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是全台最古老也是全台三山國王廟的祖廟。
從歷史淵源看,饒平巫姓在饒北新豐濚西,此時饒北新豐早就有傳統「國王廟」信仰,饒平巫姓在五祇也有三山國王信仰,後來巫為樂、巫勤業兄弟清代時,遷到台灣又將五祇三山國王信仰傳到台灣,這才是歷史的事實。
從歷史淵源看,饒平巫姓在饒北新豐濚西,此時饒北新豐早就有傳統「國王廟」信仰,饒平巫姓在五祇也有三山國王信仰,後來巫為樂、巫勤業兄弟清代時,遷到台灣又將五祇三山國王信仰傳到台灣,這才是歷史的事實。
雖然,彰化溪湖還有其他饒平五祇遷徙去的,但目前所有可靠的資料都是以他們為最早開墾溪湖巫厝。三山國王的信仰在饒平新豐濚西、五祇也有當地的三山國王廟,可為證明。
溪湖頂寮巫姓的信仰 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彰化溪湖頂寮巫氏族譜另一個記載是:「明朝時巫茂華移居於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南安,為南安一世祖。」可是南安屬泉州府,鄭成功的原籍就是福建南安縣,為什麼平和縣會冒岀一個南安來,實在令人相當吶悶?
彰化溪湖頂寮巫氏族譜另一個記載是:「明朝時巫茂華移居於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南安,為南安一世祖。」可是南安屬泉州府,鄭成功的原籍就是福建南安縣,為什麼平和縣會冒岀一個南安來,實在令人相當吶悶?
果不然,2006年6月彰化“通天宮進香團”一行69人,來到平和縣小溪鎮西林村尋根,並到該村侯山宮敬仰先賢,尋根問源。進香團主要由台灣彰化縣居民組 成,其中年齡最大的80多歲,年齡最小的23歲。記者幫我解答了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在很早之前就是在平和小溪,後來因為發大水等原因才搬到南安。後又 經南安輾轉到台灣,我們的「根」就是在平和。”
這個進香團就是由彰化縣溪湖鎮頂寮通天宮來的,頂寮又是巫姓聚落,這座“通天宮”的由來也
就相當值得研究。而鄰近的彰化埤腳庄有一座“五通宮”,兩座廟祭祀的神都不一樣。溪湖頂寮“通天宮”今主祀趙府元帥,埤腳“五通宮”今主祀五顯大帝。這些
都是客家地區,主要是饒平、詔安人。
前面我們談過和饒平巫姓混淆在一起的其他今在南投魚池、埔里、竹山的巫姓族譜就稱:「祖籍為福建省永定縣大
溪,…渡海經安平移居台南市,…後撤離巫厝。」和東螺社原住民遷往南投魚池、埔里、竹山的巫姓關係。而「台南」、「溪湖」、「通天」、「五通」、「東螺」、「原住民」、「侯山」,串在一起相當有意思。
溪湖巫厝爭奪圳頭的械鬥!!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一、祖籍為潮州府饒平縣元歌都大榕社五節嶺鄉遷台:字輩“福廣明宗大世可,與興萬勝日月善。元會志士向宏道,奕懿英明昭文章。”
1.九世祖巫玄儒,於清康熙中葉遷台,墾彰化縣永靖鄉陳厝,後裔十三世巫言雅移居埔心縣羅厝,十五世巫廷議移居埤腳村。(注:世系恐有誤,暫引用原始資料)
2. 十二世巫為樂、巫勤業兄弟二人,於清乾隆年間遷台,在彰化縣鹿港登陸,墾彰化縣溪湖鎮巫厝,清嘉慶年間異姓企圖強佔墾地,雙方激烈械鬥,巫氏兄弟寡不敵眾,轉遷彰化縣埔心鄉大溝尾,再遷大華村巫厝。又,另有資料為“十一世巫勤寶之子巫為榮,於乾隆年間入台並住溪湖巫厝,於嘉慶末年巫厝被陳姓之攻擊,而敗走於鄰莊埔心大溝尾而定居。”
及“十一世巫勸實之子巫為樂於乾隆年間入台,並住於溪湖巫厝,…。”
3.十四世祖巫文英,於康熙中葉遷台,墾彰化縣武西堡鎮平莊,即今之永靖鄉、田尾鄉一帶。
說彰化溪湖巫姓的淵源相當複雜,主要是溪湖巫姓有一段傳說是:「…巫為樂與李姓墾彰化縣下沼澤地帶,溪湖為此地最早開拓者,聚居地分別稱巫厝、李厝之
名,…巫氏人家至巫厝後,…發生多次爭奪圳頭的械鬥,雖有『頂寮巫姓』前來助陣,…後來巫姓人家為免除紛爭,不得不撤離巫厝,遷移埔心庄。」
頂寮巫姓居民口述︰訪問日期:民國88年12月4日上午9點
巫甘泉﹕
「溪湖原來是溪和湖,頂寮的寮,意思是山寮,咱祖先到這開墾,佔在溪湖的頂邊也就是北邊,下寮是大突、北勢、田中都是下寮」!
巫江河
「頂寮的巫姓族譜依記載到現在共十四代,來台灣的祖先有記載的叫做茂華公,到我們這一代是十四代,咱頂寮的族譜,依照我到大陸研協出來得,我們頂寮的先祖是李世民封的,以前福建和廣東稱為蠻越,算蠻仔地」,他來平定且奏請李世民派兵來顧,李世民就封他做平南蠻王,在寧化巫家山那裏,就是太始祖(寧化一世祖)巫羅俊,我們也去那裏,還幫他蓋了一間祖厝,很美,就是這樣!頂寮以前是風頭厝水尾田,風頭就是從鳳厝吹來,記得三年內我們的厝被颱風吹倒三次,水尾田就是 水源的最尾端,那是窮得快要死。…所以小孩都送去當囝仔工,剛好李登輝當省主席時,獎勵家庭加工業,家庭可以接三條線的電線,有驅動力,才會有些工作可以在家裏做,開始大家都有工作可做,頂寮才有開始有所改善,變成做囝仔工的後來都自己做老闆了,所以我說頂寮的工廠在溪湖可以說是最多的,大家窮只好去作工,結果變成大老闆。
巫旗軍︰
我說的地名是大致上的介紹,以前我們的祖先來開墾這個頂寮,幅地很廣闊,後來分家,就是分柱,一柱一柱往外分,有的分到圳頭,有的分到圳邊,這都是土名,表示居住地的特徵,可比鴨寮可能有養鴨,三柱內就是有三柱同住的意思,東寮里各鄰老地名分別是︰一、二鄰老地名就是圳頭:三鄰老地名是山仔腳:四鄰老地名是 莊厝:五、六鄰老地名是胡厝:七鄰老地名是下厝:八、九鄰老地名是三柱內:十鄰老地名是鴨寮:十一鄰老地名是頂厝。各地特色有,有歌唸:胡厝吹噠滴,莊厝 做畚箕,山仔腳會抓鱉。
巫文章:
通天宮這邊攏是店仔邊,西寮巷就算牛埔,其中包括楊厝,西察巷轉彎過去就是過湳,過湳再上去就接山寮,山寮再上去角樹腳(示範公墓那邊),轉回來是孤竹圍,再下來是湳漧。
巫甘泉:
店仔邊就是我們三叔公,他叫阿溝,他少年去鹿港吃頭路,後來開漢藥店,有些老大人撐雨傘到店仔邊坐,遮日頭遮雨都有,至於牛埔出嘿蝦就是古早大家貧困,四處 抓蝦加菜填飽腹肚,所以有人說:「窮人不知死,戽蝦擱家了米」,意思是講,就已經沒米了,還抓蝦來下飯。早期水清,溪溝都有魚蝦可抓,不像現在污染躩嚴重,水質遭受破壞,已經無法看到魚蝦了。
過湳因位在水尾缺,所以要踩水車:山寮則用戽屐戽水。
巫喜諒:
所以有歌如此唸:店仔邊撐雨傘,牛埔出戽蝦,過湳出水車,山寮出戽屐。
巫旗軍:
通天宮的沿革是我們的先民原於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小溪,再遷移至南安再移至車兜,乾隆年間我們的先民從車兜紫極宮請了主神趙府元帥護佑渡海來台,保護這些庄內 善男信女,因為有通天宮奉祀趙府千歲的過程,才有頂寮節慶,拜拜風俗習慣的由來可說,頂寮的節慶就是以趙府王爺千秋日農曆三月十六日拜拜為主,後來的吳府 千歲,農曆九月十五日是吳王的千秋日。
巫甘泉:
「兄弟翰林」是我們巫家來台灣的同時,另有一族永定的派系來台,入墾溪湖巫厝庄,那一族已經搬去埔里,為何搬去埔里呢?聽說清朝時代,耕作要靠引水灌溉,巫厝庄居於水尾耕作無水,水頭是姓陳的,雙方為了爭水,發起械鬥,後來永定巫家敗走撤離巫厝庄,到了道光年間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官永定巫宜福微服來台,到 了巫厝庄後發現巫姓族人都搬走了,最後來到頂寮三柱內,大家談了之後,可能有情誼,他才題了,「兄弟翰林」,現在額在三柱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