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園-溪湖座(下集)
1930年溪湖庄地圖就有記入"溪湖座"位置
「溪湖座」建造後︰
昭和四年左右(1930年代)建造溪湖座後,整條陰森森夜間不見人影的牛車路,漸漸形成一條街道,首先溪湖座對面一淈魚池(有業主),被填平建一排平屋店面營商青果、檳榔、日用雜貨等業,戲園(戲院)南邊向東地主(杜豬母)亦將原有魚池填平建一排平屋店面約五、六間,有剃頭店(大春理髮店)有麵店仔(竹竿串經營)等商店,二溪路入牛車路到戲園間,竹林也漸漸被剷除建店舖,王舅廟邊一帶竹林地主是汴頭"楊扁頭"等人擁有,他也在王舅廟邊向東建屋數間,營業玉突屋(撞球店)及販賣薪柴業,楊奈(外號西通)代書館也在此營業(後改營公共浴池),「瓷仔亮」也在對面向西建貯存貨物倉庫(光復後由林粉、先進等相繼營商飲食店現尚在營業)。
其餘竹林到台灣光復前,尚未全部剷除,記得日治,中日戰爭時期日軍戰勝時,學校有日間謂「旗行列」夜間稱「燈灯行列」慶祝行事,附近學生都到此取竹枝,製國旗小旗杆,那時曾發生過,小學生由竹欉上墜落被竹剌死慘案,當時此牛車路只自溪湖座以南較有建設,北方尚未有多大改變。
至台灣光復後,太平街就有很大的變化,原有竹林全部被剷除,初期被剷除後空地,由地主「扁頭」貯藏桂竹、薪柴場地(當時有一位田中里人楊姓單腳劈柴工,被雇用在此劈柴其劈技不亞於正常人,特記入此內為念)。
因鎮民戰時無暇整修,簡陋破舊房屋,戰爭結束後有改修亦增建之需,以當時鎮民經濟能力,最適當修建的房屋類是,選擇最經濟實用的「竹管仔厝」,因「竹管仔厝」建造簡單、迅速、便宜,一、二天就能建成,因此鎮內經營建造「竹管仔厝」業「竹寮」大風行。
到五、六十年代因台灣經濟大起飛,住的需求品格提高,興建房屋多傾向磚造亦鐵筋洋樓,為此竹寮商意漸漸消退,加之社會經濟佳,風化場所激增,因應時代,地主
將原桂竹貯藏場全部建造竹管店舖出祖,配合溪湖座觀戲人潮,形成人氣旺盛夜市場(被稱竹管仔市),同時應運而生是「酒家」「茶店仔」當時太平街此種風化營 業場所有將近十間其中"小西湖"."桂蘭茶室'較出名,其盛況聞名中部,據說也有台中客專程到此享樂。
到二十世紀末因電視迅速佔娛樂界,有線、無線共有一百餘台任你選,電影戲劇可輕鬆坐在客廳看,鄉村戲院因此無法存在,也無其營業空間,溪湖戲院已拆除,光復後新建泰山(原名大光明)戲院也改營超市,溪湖鎮內現已無戲院。
回顧八十年前,竹林密植陰森森人跡稀疏的牛車路到,建造戲院帶動到光復後,民國四、五十年代風靡中部地區,酒家茶店仔林立,燈光通宵達旦,牛耳娛樂界的不夜城太平街,自出現電視,戲院難存在,被拆除,酒家茶店仔也隨之消失後,盛況一時的太平街,今落寞到再度回復,人跡稀疏靜悄悄的老街!!
回顧八十年前,竹林密植陰森森人跡稀疏的牛車路到,建造戲院帶動到光復後,民國四、五十年代風靡中部地區,酒家茶店仔林立,燈光通宵達旦,牛耳娛樂界的不夜城太平街,自出現電視,戲院難存在,被拆除,酒家茶店仔也隨之消失後,盛況一時的太平街,今落寞到再度回復,人跡稀疏靜悄悄的老街!!
附記
溪湖也曾有二處臨時戲園
除以上兩座戲院外,溪湖曾有兩處臨時戲園,一處是媽祖廟前舊基督教堂對面米穀倉庫,記得是溪湖座新建不久,昭和四年左右(1930年),有心人眼看溪湖座營運鼎盛,就集資將米倉搭舞台、排椅橑佈置臨時戲園請歌仔戲團演出。
另一處是平和街現消費市場內,市場改建前菜架仔(青菜攤位)南邊空地,大約昭和八年左右(1934年) 用木板條搭建一座臨時戲園,此戲園也專演歌仔戲,該時代無電視,收音機未普遍,民間娛樂只有聽講古,看戲而以因此應社會需求有此臨時戲園出現,在此演出歌
仔戲團印象深刻是,看到罕見的真水實景,舞台上演員渡橋由斷裂橋上墜落水中,在水中遊水場景很迫真,舞台上置水漕注滿水,三面用鏡照水漕中水,視覺中呈現 出,如一遍真實大海很有創意。(完)
下回隨時代戲劇的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