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身在台灣島上的咱,不管原住民、新住民,早來慢來,同住台灣的居民,都必須知道,咱四百年間,遭受波濤起伏,克服萬難,過去歷史。關于台灣史記的書冊多種,如一一閱讀,非常費時,因此利用退休閒餘,依據各類史記,以通俗的台語七字四句連方式,著重「事」.「時」.「地」配入句內,(因此每句不限七字)以便連結”電腦”尋覓意願詳文,此辛酸錄也可當”索引”作用。
身在台灣島上的咱,不管原住民、新住民,早來慢來,同住台灣的居民,都必須知道,咱四百年間,遭受波濤起伏,克服萬難,過去歷史。關于台灣史記的書冊多種,如一一閱讀,非常費時,因此利用退休閒餘,依據各類史記,以通俗的台語七字四句連方式,著重「事」.「時」.「地」配入句內,(因此每句不限七字)以便連結”電腦”尋覓意願詳文,此辛酸錄也可當”索引”作用。
並藉此能使島民,深省過去,思考將來,如何祥和相處,同心一致,為台灣前程而努力。初次以台語四句連來表述,如有,句詞、錯字應更正之處請多多指教。
日本治政五十載 二次大戰日本敗 台灣光復換世代 歡喜熱潮滿島內
基隆港口迎國軍 大批兵仔乘大船 老兵幼兵一大群 軍裝不同於日本
擔鍋帶傘背被蓆 布靴步伐無聲叫 踉蹌憔悴令人惜 久年抗戰難恥笑
懷著憐憫與同情 體會為國棄家庭 陣頭鑼鼓真熱誠 群眾鼓掌表歡迎
光復初來的官吏 忙於劫收顧自己 無暇體會島民意 失察台民望團圓
接收團隊來台時 只劫日產飽私利 不管人民的生死 是群貪官及污吏
台灣大量糖甲米 被運大陸上海去 破壞工廠的機器 分解販賣真無智
殖民時代半世紀 近代優秀的設備 都被破壞真可悲 察覺欲復已來遲
日產設施及財貨 日治建設有遠計 配合台民協力製 都是血汗的代價
台灣大陸的分離 長達時間半世紀 大陸封建守舊時 台灣已進文明期
兩方思想大差異 初次來台的初期 電燈點煙怪事起 龍頭插壁費猜疑
生活文明的不同 事事項項難溝通 官界大展其威風 台民嘆息大失望
希望光復相照顧 無疑被視亡國奴 被壓瀰漫心反抗 仇視造成大風浪
★★★★★★
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臺灣、澎湖群島割讓予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後,於1945年10月25日在太平洋戰區臺灣的臺北市舉行日本的受降典禮,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表盟軍接收臺灣。翌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以為紀念。[3]依據中華民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臺灣光復節屬於不放假的節日,而由相關機關,團體,學校舉行慶祝活動。
臺灣內外各方對「臺灣光復」抱持南轅北轍的解讀。
中國國民黨方面,早期台灣光復節是國民政府所訂立的國定假日,也是中華民國政府建立對台統治權的論述手段之一,因此在兩蔣時期是每年都會舉辦的大型紀念活動,而蔣中正父子也會向全國國民發表談話。由於蔣中正自日本手中取得台灣,國民黨以此將蔣介石作為民族英雄,並將其與驅逐荷人殖民統治的鄭成功相提並論。現在泛藍偶爾會利用造勢場合紀念台灣光復,並將之與後來的保衛建設台灣相提並論,視之為中國國民黨乃至於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的貢獻,雖然這種說法有事實基礎,隨著時代變遷以及中國民族主義在台灣的逐漸消逝,現在官方對此節日已少有公開紀念活動。
(2) 吳濁流筆下描寫的國軍形容落魄地緩緩下了碼頭,迎接國軍的女學生們青春的臉龐上頓時出現不解的神情,彷彿在問,難道這就是軍容正盛的祖國嗎?當七十軍拖著 鍋盆、穿著草鞋、插著雨傘走過歡迎民眾的身旁,這種落魄疲憊的歷史形象除了延續美國國家檔案館的資料畫面外,同時,演技指導也參考了小說家 楊逸舟 《 二二八民變 》的描述,力求重演鏡頭能夠如實呈現:
「 有的用扁擔挑著兩個籠子,一個裝木炭、爐灶,一個裝米和枯萎的蔬菜。士兵們有的是十幾歲的少年兵,有的是步履老邁的老 兵。大家都穿草鞋,有的只穿一只而一隻赤腳。跛腳的也有,瞎一眼的也有,皮膚病的也有,因為都穿著裝棉的綠色軍服,看起 來像包著棉被走路似的,所以台灣人都叫他們為『棉被軍團』。背後插著 雨傘 ,下雨時撐著 雨傘 行軍,隊伍東倒西歪,可謂天下奇景。 」
(3) 美 國駐台記者牛頓(William Newton)目睹台灣亂象,對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痛加抨擊:“(一)台灣之中國行政當局充滿腐敗散漫氣象,毫無從政之能力。(二)重慶政府委派前往台灣 之大小官員均竭盡其吸收貪圖能力,現台灣全島之血液幾一滴無餘。例如米食價格竟較戰時高至十倍,其原因不外官方以二元之值向耕農強迫徵購,而後以十八元之 價售出。煤炭以二百元強迫購買,而以一千元售出,醣類及其他亦然。(三)劫掠恫嚇沒收及其他不顧人民權利之事件層出不窮,例如搶劫行人手錶寶飾之行為。 (四)島上時常發現打倒主席(按台灣主席)之口號及標語。(五)台民台記者稱美國對待日本較台灣為仁慈,何以對日本僅使用原子彈,對台灣竟使用華軍 也。” [3]
閩台通訊社編的《台灣政治現狀報告書》,稱接收5個月,台灣十分混亂,“三民主義”變成了“三眼主義”,甚至有人在舊總督府大門前掛起一幅大漫畫,後面有一隻喪家之犬垂頭喪氣出去,前面有一隻無能愚蠢之豬搖搖擺擺進來,以諷刺政府的無能。 台
灣又有“五天五地”的流行語:“日本投降前因為盟軍的轟炸,所以'驚天動地';日本投降後聽到台灣的光復,所以'歡天喜地';接收人員到台灣以後原性不
改,所以'花天酒地';重用日官輕視台胞政治混亂,所以'黑天暗地';工廠關門交通阻塞物價飛漲,所以'呼天喚地'。” [4]這些感性的描述,從一個側面勾勒出台灣的亂象。 台灣復興困難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帶來的,即使大陸不派一人赴台,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也是異常困難,把責任推給來自大陸的軍公教人員,完全是顛倒是非。
台灣人厭惡日本人的歧視待遇,罵日本人為“狗仔”,戰後,他們發現所歡迎的一些內地人,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稱來自大陸的外省人為“豬仔”。 “狗去豬來”表達了他們內心的失望與不滿。 比較起來,“狗”變得可愛起來,一些台灣人開始懷念起日本人。參考影片:日本戰敗後台灣百天空窓期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