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
人生步到八十回憶錄(20)
人生經過八十歲月,回顧,日治、戰時、光復、 民主,各不同時代不同體制下生活經過,辛酸、艱苦、饑餓、容忍,強韌的台灣人無奈的往事點點滴滴,為主題來分拆,談論,做為後代參考。
★★★★★★★
絕音於街頭巷尾小販
(2)
喊鈴弄:(打鑼叫客)
「來.來銅鑼打幾聲,下晚俗貨俗俗大車併,俗仔乎您會起驚,來.來新開市,五包雙美人齒粉,五塊三環牌香茶匡,一堆攏總去!一塊銀,無人要,八角、八角,也閣無人出聲,啊好仔,半賣半相送,這攏總只有三堆,先喚聲的人得,一堆五角銀!噢伊要,這邊也要,阿婆也要,買有著的人是福氣,買無著免受氣。來換喊這項…..」。
日間於市場內,夜間在庄腳的廟口、谷仔庭昔時常有,此種的「喊鈴弄團」,做拍賣方式的行商。
當時無收音機、無電視時代,因此,入夜圍看熱鬧的「喊鈴弄團」,也是鄉村人的一樂,為此有買、無買,圍看的人眾多。
類似此種行商團尚有「賣藥仔團」,都以打鑼招客,也有唱歌(此類多數賣萬金油、胃散等)、也有打拳頭、表演雜藝(此類多數是賣膏藥、傷藥、補藥等)。上記行商非絕跡,今都在夜市以現代化配備,繼續更大規模的行商,不過昔時的鄉土親切感已無存。
講古:(打鑼)
入夜街上,在廟口或十字路角,常有「講古先」開場講古,以打銅鑼招客,一隻桌仔、數條椅寮,講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故事。
通常講到緊張、精彩時就停下,分梅仔餅給聽眾,眾人也紛紛將錢投入,排在前面的銅鑼內 ,一場二、三次。
當時並無收音機,電視是何等物尚不知時代,也無戲園(溪湖戲院約1932年間設立),因此受喜愛聽古的人,期待夜晚的聽古,如現在期待電視八點連續劇一樣。
走唱.乞食:(彈月琴)
當時走唱者都是乞食兼業,走唱者.盲目女人居多,傍夜由老乞食引導,手彈月琴引人注目,其報酬費是以時間計算,多賞錢時,唱到深夜還不休。因所唱的,包羅萬象,雅俗並有,甚受愛聽歌者歡迎。
印象中當年代在溪湖街內走唱的,有一對姐妹當及一人懷孕的中年女乞食最受歡迎。
說到乞食,乞食也有他們的規則,除要服從乞食頭之指揮外,他們統一奉祀八仙之一的「李托拐」,信以此神為他們的祖先,農曆四月八日的仙祖生,昔日古例乞食界有演戲祭祀習俗。乞食寮門聯是寫「百姓同居皆兄弟」「千人和合為一家」。也有「打店面」默契規則,一般商戶為免乞食路漢日日干擾,乃言定一年度金額交乞食頭,乞食頭`即在門口貼「丐打」字條或以記號為記,不准眾乞向交年金商戶乞討。
其他求乞方式有帶幼兒,在人多的市場口、十字路蹲坐口唸「萬金阿舍 阿舍娘些細啊來分,乎汝出好子孫 」討乞,也有打嚮鼓,嚮鼓長約二尺左右的竹筒,張蛇皮的鼓,肩掛打拍,並唱「乞食調」,或彈月琴唱「乞食歌」按戶乞討。此類盲女丐多是隨乞食夫四處流浪求討為生,俗說:「嫁雞隨雞飛
嫁狗隨狗走 嫁乞食甘願拌加薯斗」。
乞食也有所謂「大日」,溪湖境內自古就有,媽祖生、謝平安宴客習俗,當天聞聲而來乞丐群集該處,宛如乞食大會,此天是乞討最豐收的一天俗謂「乞食分有麼會弄扙仔花」也是最歡喜的一天。
其次是人家有喜喪事,他們也不失此良機前往乞討,因喜事,人家忌惡口,不得不對乞食討好。喪事時喪家也藉喜捨,祈求亡者的冥福,因此收入也不錯。
其他小販:
賣杏仁茶:
隨早晨雞嗚聲,「杏仁茶」拖長尾音沿街叫賣的聲,與賣豆腐鈴聲,是每天最早的街聲。早晨賣杏仁茶小販「水金叔」,挑著一擔木櫃型攤台,一台分三隔,前擔下層置風爐,中層放杏仁茶桶,上層排油食粿,後擔,下層放備用火炭等雜物,中層是糕餅類,上層排茶碗,沿街叫賣。早期杏仁茶純以杏仁提練的茶,今早點攤由人工加味的杏仁茶,味道是無法與他相比,杏仁茶配油食粿,早餐前的早點,是囝仔時代最快樂的享受。
賣醬菜:
隨賣杏仁茶聲,叫賣醬菜的小販也是早晨的一景。小販推著四輪載有各種的醬菜小車沿街喚賣。
賣豆花:
也是早晨的小販,挑一擔比杏仁茶小販較大的木攤架,沿街喚叫「豆花 喂」叫聲招攬人客,豆花摻熱滾滾的甜薑母湯,甚受歡迎的小吃。
賣鳥梨糖:
以竹杆上面縛稻草圈,插鳥梨糖喚賣。
打糖鬆:
當場溶糖、打糖鬆及製土豆糖,當場賣。
賣菔夌粿:
用鐵馬載蒸籠沿街賣。
賣肉粽:
手持盛裝肉粽鉛桶,夜間叫賣。
牛肚湯、牛熟肉:
通常在市場內外設攤販賣,牛肚湯:將牛內臟合煮一鍋,以碗出售。
牛熟肉(附在牛骨上的熟牛筋肉,當場可滲豆油吃)。
放藥仔:
囝仔時代最期待的是放藥仔的人來訪,他們會贈送圍在他身邊的囝仔各種玩物,如三色的紙球,亞不倒(不倒翁) ,牙箸等當時商理人 (商人)就會<欲擒將先射馬的道理,討好囝仔群推廣顧客。藥袋中最先消失的是仁丹,其容器設計得輕巧可愛,約有一寸長的圓筒形,上蓋用旋轉型對孔倒出仁丹,囝仔非常喜愛其造形,帶一盒仁丹在身上到學校感覺很驕倣神氣,因此消失最快,共次是神藥此藥治肚痛甜甜涼涼很可口,因此消費也大。
本單元結束。
下次昭和十二年(1937)溪湖庄案內記
★★★★★★★
法國(4)
(點擊圖片放大觀賞)
拿破崙為皇后加冕圖
資參考料(1)
羅浮宮(Louvre)的拿破崙一世加冕圖
該作品位於德儂館二層第75展廳內,畫布油畫,621×979 cm 。這幅畫係由法國畫壇新古典主義的領袖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歷經兩年的時間(1806-1807)所繪製完成,描寫1804年12月2日
在聖母院舉行的拿破崙加冕儀式,依真人大小比例,將當天上百人的觀禮栩栩如生的畫下來。畫面上以雙手捧冠的拿破崙和跪在台階前的約瑟芬為中心,而坐在拿破崙身後的庇護七世主教則舉手畫十字作祝聖狀,表情極為嚴肅或不悅(與拿破崙自我加冕有關),而坐在後面包廂內觀禮的則為拿破崙的母親,此為虛擬畫入,實際上拿破崙的母親因為反對拿破崙與約瑟芬的婚事,並沒有參加加冕禮,在包廂的上面是畫家和他的朋友孟格斯、安維及格雷特里,另外大衛把拿破崙的兩姊妹畫在若斯菲娜皇后待從女官中,她們是左起第一、二人,其實與凡爾賽宮加冕圖的不同之處就發生在這個地方,請留意拿破崙的妹妹畫像,答案可能呼之欲出。
資參考料(2)
根據保羅在《 哥林多前書 》第11章第23至26節( 林前 11 : 23 - 26 [ 和合本 ] )所作的描述,在最後的晚餐的過程中,提到吃麵包和喝葡萄酒是紀念耶穌,形容這是「體制的聖體」(參見濯足節 )。
法國未完待續…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