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座談會紀實(94)大庭里(4)
大庭里4
時間:89年5月11日(週三),早上十一點至十二點
地點︰蕭美玉(志工)自宅
訪談耆老︰陳有諒﹙民國17年生﹚,陳清師﹙民國17年生﹚,
陳國樑﹙民國38年生﹚,
主訪人:李秀芳
訪問內容︰角頭環境,廟宇信仰,豆腐類
主訪人:
大庭里是不是有什麼角頭地名?
陳有諒:
一、二鄰是李厝。
陳淑娥:
一鄰是大庭,二鄰是李厝,我家在大庭,那裡沒有人姓李。
陳有諒:
一鄰沒有人姓李。
陳淑娥:
崙仔的這邊是一鄰,另外一邊是二鄰。
陳有諒:
大庭里是到派出所對面那。
主訪人:
是在忠覺派出所對面。
陳有諒:
對,若是要分角頭那裡可以說是中角。
主訪人:
那邊有幾鄰?
陳有諒:
是第三鄰再加半鄰,半鄰就是第四鄰的半鄰。
主訪人:
崙仔是頂庄開始的嗎?
陳有諒:
是,在尾厝的地方靠近頂厝的崙仔就是崙仔尾,頂庄是崙仔頂。
主訪人:
有多高?有沒有三、四樓高?
陳有諒:
差不多六米左右。
主訪人:
所以派出所對面那裡是第三鄰和第四鄰的半鄰。
陳有諒:
那也不是屬於大庭里,那是後來才分過來。
主訪人:
所以是從尾厝那裡再分過來的,那裡你們都稱為尾厝。
陳有諒:
對,新的地名叫忠覺。
主訪人:
因為我是看以前的地圖寫的。第四鄰和第五鄰在哪裡?
陳有諒:
我不是很清楚。我們這一里在拜的有三間廟,明聖宮,忠覺里那一個我是不知道,頂庄我也不知道。
主訪人:
頂庄的廟應該是屬於頂庄里?
陳淑娥:
可是部分大庭里的人會過去那裡拜。
主訪人:
所以你們大庭里的信仰有三間廟。
陳淑娥:
頂庄那邊是王爺館。
主訪人:
大庭總共有幾鄰?
陳有諒:
十二鄰。
主訪人:
除了李厝、大庭、中角外,還有什麼地名嗎?
陳有諒:
只有說大庭而已。
主訪人:
大庭是不是有一個埕很大?
陳有諒:
因為我們的年齡不是很大,是聽人家在說大庭、大庭,我家有一個大埕。
主訪人:
你們與火山的祖先是同一脈的嗎?
陳有諒:
一樣。
主訪人:
所以大庭這裡的地名是很單純的。以前的產業是什麼?
陳有諒:
最早日本時代,有插甘蔗,光復後才開始種鹹菜,鹹菜是這裡最好。
主訪人:
鹹菜應該是光復前種的吧!
陳有諒:
光復後種鹹菜,因為在當時沒有農藥,比較種不活,很辛苦在種,有多辛苦你知道,蕗藤,蕗藤你知道嗎?
主訪人:
是藤的一種。
陳有諒:
不是,將一種樹的根搥打成汁,汁是白色。
主訪人:
就像是生物防制法,將蟲殺死,是冬尾在種的嗎?
參考資料︰(1)
蕗藤汁浸20分鐘魚翻肚 (詳文點入網路)
搗碎取汁 (網路圖)蕗藤又名魚藤 (網路圖)
溪流毒魚(網路圖)
陳有諒:
是,一年才種一次,差不多九、十月時播芥菜的種子於田裡,二個月後可以收成,剛種下去的時候,葉子長了四、五片,蟲會侵害到下面,所以拿刷子,一葉一葉的刷,不管葉子有沒有蟲,葉子的兩面都要刷,常用刷子刷菜會有磨擦,菜會很醜,後來因為有農藥才漸漸發展起來,鹹菜才生長的漂亮,芥菜割起來後,將芥菜倒放,曬芥菜,讓芥菜不易折斷,醃漬芥菜有二種方式,最早的方式,直接一次二顆芥菜放在桶子裡,用腳使二顆芥菜靠緊於鹹菜桶,使芥菜與芥菜間沒有什麼空隙,等到鹹菜桶放置一層芥菜後,就得灑鹽,你可能沒有看過,一顆芥菜有的有十幾斤,芥菜中間有一個心,現在的芥菜葉子會將心包起來,是大甲的品種,以前的不會,所以以前在灑鹽巴時,需將每一個葉子用手一層一層撥開灑鹽巴,要撥到最裡面心的那一層,用腳踩踏一遍,踩踏平後,用石頭壓芥菜,芥菜會消下去,隔天再用一樣的程序再繼續做第二層,芥菜有大小顆,所以鹹菜桶裡可以放置幾層不一定,一直到有水淹滿芥菜,就表示裡面已沒有空隙,一個鹹菜桶差不多有六尺高。若是要比較快的方法的話,是用水燙過芥菜,用醃漬差不多到可以吃的時候,最快是半個月才可以吃,也可以放到一年後再吃,醃芥菜是一年四季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吃,可是如果你要在一個禮拜就要可以吃,先用煮豆干的鍋子裡面放滾水,有一個人拿二顆芥菜放入鍋中,另一個人從鍋中撈起,之後就用同樣的方式將芥菜放置在鹹菜桶裡。你要是要了瞭鹹菜,可以到斗南,他們那邊有用磚仔做成的鹹菜桶,磚仔做成的鹹菜桶一桶可以用二台卡車裝,這邊的鹹菜桶則是二桶用一台卡車裝。溪湖鎮內那個時候有豆干,是我們大庭最早有的。
陳清師:
較早發展,所以牽電燈。
主訪人:
這是何時的事?
陳有諒:
日本時代就已經在做了。
主訪人:
那是誰先開始做的?
陳有諒:
陳魯和隔壁的人一起。
主訪人:
為什麼要做豆干。
陳有諒:
以前沒有什麼事業和工作,沒有什麼可以賺錢,差不多是五、六十年前。做豆干的材料是用進口的黃豆,但是也可以用青皮豆。
主訪人:
青皮豆主要是做哪一種的豆干?
陳有諒:
一樣是豆干,但是和黃豆來比的話,只是數量的多少。用黃豆來做豆干比較多,用青皮豆做的豆干沒那麼多。
東方人的養生秘方:黃豆 (詳文點入網路)
黃豆,中國人稱它為「大豆」。據傳說,五千年前神農氏命名了五種神聖穀類,黃豆即是其中之一,到了公元前300年,黃豆、小米成為中國北方主要的農作物。它含有豐富 ...
青皮豆 (詳文點入網路)
青皮豆. Blue Soybean. Glycine max Merr. 發芽率高、生長勢旺、對光敏感、生長期長及蔓生之特性,自古以來即視為農田肥培作物種類中最佳天然肥料. 青皮豆植株 ..
主訪人:
一開始是陳魯開始做,然後庄內的人跟著做。
陳清師:
對。
陳有諒:
做豆干為什麼很辛苦,因為以前的經濟很差,機械不是很發達,都用手工磨。
主訪人:
是用什麼磨?
陳有諒:
石磨,用三十斤的豆仔要磨很久,以前年青人在磨時,就要一手磨另一手將豆仔舀進石磨裡,普通是兩個人一起做較適合。
主訪人:
水聽說是用濁水溪的水?
陳有諒:
是,因為濁水溪較沒有石灰質,要做一塊豆干是很費功夫,有一個二尺多寬的木桶,一個坐在木桶一邊,另一個人坐另一邊,木桶上放有一條布,差不多一尺四方,我將豆花舀在布上,包成小四方形,對方再將布打開,衡量製成豆干的材料有沒有適量,太多就拿一些起來,太少的就再補豆花,之後再將布包起來,這一次要包的比較漂亮,放到旁邊的木板上,再用石頭壓,多久是不一定,好了再將巾仔打開,打開後就排一排,用水煮過後,就可以蓋章。這豆花和我們在吃的豆花不一樣,用豆干做的豆花比較硬。
主訪人:
是不是有一個灶,灶上有一個很大的鍋子來煮?
陳有諒:
很大,在煮的時候,也有有鹹鹹的味道,皮有鹹鹹的味道,皮表面是有顏色,皮裡是白色的,一概都沒有防腐劑,沒有像現在都有,再蓋章。
主訪人:
蓋什麼章?
陳清師:
豆干印。
主訪人:
印章是木製的嗎?
陳清師:
木製的。
主訪人:
上面是什麼字?
陳有諒:
隨便我們刻。
主訪人:
店名?
陳有諒:
也可以這樣。所以說陳魯做的豆干很有名,去溪湖市場喊賣,沾醬油就可吃,以前是忙到沒有空可以吃,買豆干就可以在那邊吃了。
主訪人:
你們的印章還在嗎?
陳清師:
印章好幾年前還有看到,現在不知放哪裡。
主訪人:
刻的花樣有辦法畫嗎?圓圈嗎?
陳清師:
不是,是四角的。要是拜拜一定要蓋章。
主訪人:
所以豆干都在溪湖街仔賣。
陳有諒:
是。
陳清師:
大部分。
主訪人:
豆干做到什麼時候才沒做?
陳清師:
我小時候每天一大早就幫忙的做,一直到我去工作,我去工作沒有多久,我父親差不多民國四十幾年到台北去,才沒有在做了,差不多有五十年了。
參考資料︰(2)
豆干,豆腐
手工精製豆干(純素)豆干(又寫作豆乾,也叫作豆腐乾)是中華料理中常干是豆腐的一種變見的食材。豆體,製作過程和豆腐相似,但最後會經過脫水、壓縮,製成口感硬實的豆干。古早大庭出售的豆干上面有蓋紅色豆干印。
豆腐是一種以黃豆為主要原料的食物 ,起源於中國 ,在越南 、 日本和朝鮮半島也很普遍。
陳清師:
我鄰居有在做油豆腐賣給日本人。
主訪人:
在日本時代賣的?
陳有諒:
在糖廠宿舍賣。
陳清師:
用一鍋一鍋再炸過。
主訪人:
與臭豆腐不一樣嗎?
陳清師:
不一樣。
陳有諒:
做油豆腐和做豆干是不一樣,就是最下面有木板,木板上放置一個有很多小的四方形的框,將舀豆花放在布上,布的四方蓋在豆花上,用木板壓在布上後,再將木板打開就是一塊塊的豆腐了,將豆腐切成三角形後下去炸,就是油豆腐。
主訪人:
是賣給糖廠宿舍的日本人。
陳清師:
對,大部分。
楊雅荏:
你們賣都賣多少錢?
陳有諒:
算角,不知道要怎麼說。
主訪人:
所以這裡以前的產業是醃鹹菜和做豆干。
參考資料︰(3)
絕音於街頭巷尾小販:
十九世紀初期至台灣光復初期,本鎮鎮內,常見各行別,以特殊吹嗚器具作呼號,叫賣行商小販。此令人,思古懷念的溫馨小販,特列入鎮志留念。
賣豆腐.鹽豆干.油豆腐:(搖小鈴)
清晨破曉,就有「鈴.鈴」悅耳小鈴聲隨著「豆腐噢.要買豆腐呣!」叫聲,就知道賣豆腐來。賣豆腐的小販挑著一擔木造的擔架,亦腳踏車架上疊著層層用木框板裝上豆腐,依顧客需求量,用稍長四方型的豆腐刀切割分售。
另有一種「鹽豆干」,鹽豆干是經摻鹽、壓縮、蒸熟、上面加蓋紅色謂「豆官印」的豆腐加工產品,可以直接摻豆油生吃,也可煎油食用,戰時糧食缺乏時,拜拜以芹菜舖豆干也是一道菜。一般祭拜用「小三牲」也有添豆干為一牲的習俗。
古早,豆腐、鹽豆干是本鎮大庭的名產,該地區有適合做豆腐的水質,因此出產豆腐品質較佳。今古式鹽豆干已消失。昔時清晨賣豆腐小鈴聲,也已消失,只留令人思古懷念。
未完待續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