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1,溪湖口述歷史「七十年我見我聞綜合輯」(六) 2,日文揭示板。

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

將 Google 設為首頁!

【每日】新聞 股市 氣象 星座 政治

第二章溪湖墾民開墾史

6)巫姓入墾二林上堡(頂寮)

頂寮巫姓來祖出永定縣巫姓

雲川巫公祠
關於溪湖頂寮巫姓,根據巫氏族譜載:頂寮巫姓來祖出永定縣巫姓,後裔遷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小溪,有七世巫廷實、巫廷聯兄弟,清乾隆年間,巫廷聯八個兒子,八世 巫仕姜、巫仕居、巫仕貢、巫仕鼎、巫仕魁、巫仕科、巫仕院、巫仕圭兄弟遷台,由鹿港上陸,入墾於溪湖頂寮,現為此地之望族。另巫氏族譜又載:南投縣魚池鄉 新城村、埔里鎮大城里巫姓,也是來自永定縣。淵源是永定大溪培元社巫姓,十世祖六兄弟中的第二房巫育園、巫育元、巫育才、巫育英四兄弟攜眷在乾隆年間,徙居台南市,巫育才移墾南投竹山,其子巫振成於道光年間移墾魚池,此世系後裔現多住南投魚池鄉、埔里鎮,並分派各地等。
有趣的是,今彰化溪湖頂寮庄古代屬二林上堡,二林社又原是彰化地區平埔族巴布薩族東螺社的範圍。經調查今二林鎮有「頂番社」、「番社庄」,現住有部份潘姓人士即原原住民之後代,但世系已無可考。

二林鎮表示以前多次訪談附近耆老口述,其中最為珍貴之佐證有二,其一為番社隔壁萬興村陳樹月先生至今仍然保存著十五嗎舊地契所有的土地出典人均被稱為 「番」,且其中的十四庄舊契出典人都姓「潘」。由文中「與別房番親等無干」及「水田參坵座落土名在番社……」等句應可佐證其為番社庄之土地確有漢番交易情 事。其二為滿清治台後對所歸順之番民曾賜「潘」、「蠻」、「巫」等,其中因「潘」字有「米」有「田」有「水」故廣為番族所喜愛,由二林地政事務所已除戶之 舊戶籍資料中得知「番社」今址為西庄里同安巷十九至廿五號,有二戶潘姓者分別由番社遷出萬興及華崙,而溯及該遷出之潘姓祖先戶籍記載種族欄內確實記著 「熟」字,查清朝戶籍簿種族欄分別以「生」、「熟」、「福」、「粵」,記錄生番、熟番等族性,由以上佐證該潘姓人家及陳樹月先生所收集番族勇仔之典讓地契 為「番社」之拓墾及地名由來下了最嚴謹註腳。典契時間為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原文如下︰
番族勇仔之典讓地契 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大正九年各類契約書
道光貳年參月立典契人大突 社番潘勇仔有自己開墾水田壹段參坵,坐落土石在番社西勢港仔溝墘,東西南北四至批明,但載在契后。四至明白為界,今因乏銀應用,先盡問房親叔兄弟姪,不欲 承受,情愿將此田外托中引,就典與萬興庄王洋觀廷,出首承典三面議明的,時價佛銀捌大員正。其銀即今日仝中交收足訖,其田隨時踏界交付銀主前去起耕掌管耕 作,不敢阻擋。保此田係是勇仔有自己物業,與別房番親等無干。其田亦無重張典掛他人銀兩為礙,並無交加來歷不明的礙,如有不明,勇仔自己一力抵擋,不干銀 主之事。其田限至丁亥年終,備足契面銀一齊送還取出愿字不得刁難。其田倘日後被大水漂流,不干銀主之事。此係二比甘愿,各無反悔異言生端,恐口無憑,立典 契壹紙付執銀主,日後手炤。

大正九年各類契約書
   即日仝中收過契面銀兩足再炤。
                       道光貳年參月
                       代書人  通 事
                       作中人  高 生
                       立典契人 潘勇仔

巫姓入墾二林上堡(頂寮)

巫公祠
巫姓堂號『平陽』是依據巫姓最早發祥地-山西省平陽郡取名五世祖 伯齊公派下原籍:福建省漳州府小溪平和縣南安新庵鄉 後遷南安縣溪美鎮車兜(今官兜)五世祖 伯輝公首創輩份字層為:希元廷仕時 志達尊則喜

巫宜福公接敘輩份字層為:有唐初祖兆汀先 千載蕃昌子姓綿 支衍南安詒翼遠 宗從寧化本源傳台灣巫氏各支派祖籍簡介

桃園巫乃儒公派下:廣東省潮州普寧縣羅溪尾寨

新竹巫羅俊公派下: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嵩山凹下

彰化巫茂華公派下:福建省漳州小溪平和縣南安

南投巫翁、巫水公派下:福建省汀州永定縣溪口

高雄巫周德公派下:廣東省豐順縣湯坑市湖硯社庶林村

“巫”姓起源於古邾國- - [ 轉為繁體網頁 - Translate this page (取材自網路)

頂寮巫姓雖然族譜寫來自永定縣 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頂寮巫姓雖然現在的巫氏族譜寫來自永定縣,而且同樣的南投縣魚池、埔里巫姓,巫氏族譜也寫來自永定縣。而饒平巫姓世系也是寫來自永定縣,不過,清代政府賜 姓給原住民的時候,同時依他們新姓,也要寫族譜。這樣以後世世代代,久而久之就把原住民身分完全丟棄。今天有一個經過專家學者考據出來的具體例子。它是桃園霄裡社頭目原名叫做「知母六」,被改賜漢名蕭那英後,族譜就從「蕭那英」為一世寫起,和所有客家人姓蕭的寫一樣的族譜,只是一世前不清楚交代上代是如何 來的。
南投縣魚池、埔里的巫姓

這個平埔族改姓寫族譜的例子,告訴我們,在前面中部原住民的遷徙和賜姓改姓解說中,今天南投縣魚池、埔里的巫姓,相當程度來自原中部二林社「頂番社」、「番社庄」原住民,而族譜改寫套用相同姓氏族源的族譜套用,應該是可以理解了。至於要接的天衣無縫,我想是很困難的。下面,如果我們 不仔細,很容易會被這一些族譜混淆到,當然幸好我們有一個饒平巫姓做比較,才可以將之顯現出來。
南投縣魚池、埔里的巫姓除了上面巫氏族譜 記載的一段以外,另一個也是稱來自溪湖巫姓的另一個系統,巫永福及其作品《巫翁、巫水公派下族譜》資料中,主要內容是︰「祖籍為福建省永定縣大溪,…明末 清初,渡海經安平移居台南市,後於康熙、雍正年間與李姓入墾溪湖鎮巫厝,為最早之溪湖開拓者,經過一番困苦經營後,成為大農莊戶。至嘉慶末年因與陳姓占水 灌田發生械鬥,撤離巫厝,家譜因此失傳。」
這一部分敘述,基本上和饒平大榕社五節嶺遷台的十二世巫為樂、巫勤業兄弟二人,遷溪湖鎮巫厝過程,一模一樣。這樣寫,不禁讓人以為他們是一體的,難道他們也是饒平人嗎?

溪湖巫姓與三山國王廟 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饒平五祇三山廟

至於彰化縣溪湖三山國王廟,我們在上面已經將所有溪湖巫姓淵源輪廓大致都了解了大半。這篇文章的最後,溪湖巫厝既然是大家公認最早由饒平五祇巫姓所開墾, 所在地的三山國王廟當然是直接由饒平帶香火到巫厝,這是合情合理合邏輯的。畢竟饒平有豐富的三山國王文化,這是長久累積的自然人文。三山國王文化背後,饒 平還有一塊強而有力的明代《本府告示》碑佐證,這些都不是他處可以取代且彌足珍貴。
關於他們的遷徙和建廟,饒平巫姓雖然複雜,只是台灣饒 平人入墾的時間,各地都有文史記載。要因此而去推翻許多既有歷史資料,那是大費周章且容易徒勞無功的。因此,他們的遷徙和建廟,無論五節嶺巫姓後裔是直接 或如何的輾轉遷徙到巫厝或溪湖,建廟都是入墾後來的事。這是合乎邏輯的。

另一說「三山國王香火」(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浮濱鎮五祉村居民多巫、邱姓,巫姓清初由饒北新豐濚西分派大榕社赤嶺鄉五節嶺(今浮濱鎮五祇),字輩是“福廣明宗大世可,與興萬勝日月善。元會志士向宏 道,奕懿英明昭文章。”清乾隆年間五節嶺巫為樂、巫勤業兄弟二人,攜饒平三山國王香火,在彰化縣鹿港登陸,墾彰化縣溪湖鎮巫厝,建立彰化縣溪湖鎮三山國王廟。

巫厝三山國王廟

但是,溪湖三山國王廟今天稱「霖肇宮」,又稱於明萬曆十四年(西元1586年)創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是全台最古老也是全台三山國王廟的祖廟,這可是天大的誤會,天大的誤會啊!
從歷史淵源看,饒平巫姓在饒北新豐濚西,此時饒北新豐早就有傳統「國王廟」信仰,饒平巫姓在五祇也有三山國王信仰,後來巫為樂、巫勤業兄弟清代時,遷到台灣又將五祇三山國王信仰傳到台灣,這才是歷史的事實。雖然,彰化溪湖還有其他饒平五祇遷徙去的,但目前所有可靠的資料都是以他們為最早開墾溪湖巫厝。三山國王的信仰在饒平新豐濚西、五祇也有當地的三山國王廟,可為證明。

溪湖頂寮巫姓的信仰 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彰化溪湖頂寮巫氏族譜另一個記載是:「明朝時巫茂華移居於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南安,為南安一世祖。」可是南安屬泉州府,鄭成功的原籍就是福建南安縣,為什麼平和縣會冒岀一個南安來,實在令人相當吶悶?
果 不然,2006年6月彰化“通天宮進香團”一行69人,來到平和縣小溪鎮西林村尋根,並到該村侯山宮敬仰先賢,尋根問源。進香團主要由台灣彰化縣居民組 成,其中年齡最大的80多歲,年齡最小的23歲。記者幫我解答了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在很早之前就是在平和小溪,後來因為發大水等原因才搬到南安。後又 經南安輾轉到台灣,我們的「根」就是在平和。”
這個進香團就是由彰化縣溪湖鎮頂寮通天宮來的,頂寮又是巫姓聚落,這座“通天宮”的由來也 就相當值得研究。而鄰近的彰化埤腳庄有一座“五通宮”,兩座廟祭祀的神都不一樣。溪湖頂寮“通天宮”今主祀趙府元帥,埤腳“五通宮”今主祀五顯大帝。這些 都是客家地區,主要是饒平、詔安人。
前面我們談過和饒平巫姓混淆在一起的其他今在南投魚池、埔里、竹山的巫姓族譜就稱:「祖籍為福建省永定縣大溪,…渡海經安平移居台南市,…後撤離巫厝。」和東螺社原住民遷往南投魚池、埔里、竹山的巫姓關係。而「台南」、「溪湖」、「通天」、「五通」、 「東螺」、「原住民」、「侯山」,串在一起相當有意思。

溪湖巫厝爭奪圳頭的械鬥!!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一、祖籍為潮州府饒平縣元歌都大榕社五節嶺鄉遷台:字輩“福廣明宗大世可,與興萬勝日月善。元會志士向宏道,奕懿英明昭文章。”
1.九世祖巫玄儒,於清康熙中葉遷台,墾彰化縣永靖鄉陳厝,後裔十三世巫言雅移居埔心縣羅厝,十五世巫廷議移居埤腳村。(注:世系恐有誤,暫引用原始資料)
2. 十二世巫為樂、巫勤業兄弟二人,於清乾隆年間遷台,在彰化縣鹿港登陸,墾彰化縣溪湖鎮巫厝,清嘉慶年間異姓企圖強佔墾地,雙方激烈械鬥,巫氏兄弟寡不敵眾,轉遷彰化縣埔心鄉大溝尾,再遷大華村巫厝。又,另有資料為“十一世巫勤寶之子巫為榮,於乾隆年間入台並住溪湖巫厝,於嘉慶末年巫厝被陳姓之攻擊,而敗 走於鄰莊埔心大溝尾而定居。” 及“十一世巫勸實之子巫為樂於乾隆年間入台,並住於溪湖巫厝,…。”
3.十四世祖巫文英,於康熙中葉遷台,墾彰化縣武西堡鎮平莊,即今之永靖鄉、田尾鄉一帶。

說彰化溪湖巫姓的淵源相當複雜,主要是溪湖巫姓有一段傳說是:「…巫為樂與李姓墾彰化縣下沼澤地帶,溪湖為此地最早開拓者,聚居地分別稱巫厝、李厝之 名,…巫氏人家至巫厝後,…發生多次爭奪圳頭的械鬥,雖有『頂寮巫姓』前來助陣,…後來巫姓人家為免除紛爭,不得不撤離巫厝,遷移埔心庄。」

頂寮巫姓居民口述︰訪問日期:民國88年12月4日上午9點

巫甘泉﹕ 「溪湖原來是溪和湖,頂寮的寮,意思是山寮,咱祖先到這開墾,佔在溪湖的頂邊也就是北邊,下寮是大突、北勢、田中都是下寮」!

巫江河﹕ 「頂寮的巫姓族譜依記載到現在共十四代,來台灣的祖先有記載的叫做茂華公,到我們這一代是十四代,咱頂寮的族譜,依照我到大陸研協出來得,我們頂寮的先祖是李世民封的,以前福建和廣東稱為蠻越,算蠻仔地」,他來平定且奏請李世民派兵來顧,李世民就封他做平南蠻王,在寧化巫家山那裏,就是太始祖(寧化一世祖)巫羅俊,我們也去那裏,還幫他蓋了一間祖厝,很美,就是這樣!頂寮以前是風頭厝水尾田,風頭就是從鳳厝吹來,記得三年內我們的厝被颱風吹倒三次,水尾田就是水源的最尾端,那是窮得快要死。所以小孩都送去當囝仔工,剛好李登輝當省主席時,獎勵家庭加工業,家庭可以接三條線的電線,有驅動力,才會有些工作可以在家裏做,開始大家都有工作可做,頂寮才有開始有所改善,變成做囝仔工的後來都自己做老闆了,所以我說頂寮的工廠在溪湖可以說是最多的,大家窮只好去作工,結果變成大老闆。

巫旗軍︰ 我說的地名是大致上的介紹,以前我們的祖先來開墾這個頂寮,幅地很廣闊,後來分家,就是分柱,一柱一柱往外分,有的分到圳頭,有的分到圳邊,這都是土名,表示居住地的特徵,可比鴨寮可能有養鴨,三柱內就是有三柱同住的意思,東寮里各鄰老地名分別是︰一、二鄰老地名就是圳頭:三鄰老地名是山仔腳:四鄰老地名是莊厝:五、六鄰老地名是胡厝:七鄰老地名是下厝:八、九鄰老地名是三柱內:十鄰老地名是鴨寮:十一鄰老地名是頂厝。各地特色有,有歌唸:胡厝吹噠滴,莊厝做畚箕,山仔腳會抓鱉。

(以上屬東寮里)

巫文章: 通天宮這邊攏是店仔邊,西寮巷就算牛埔,其中包括楊厝,西察巷轉彎過去就是過湳,過湳再上去就接山寮,山寮再上去角樹腳(示範公墓那邊),轉回來是孤竹圍,再下來是湳漧。

(以上屬西寮里),

巫甘泉: 店仔邊就是我們三叔公,他叫阿溝,他少年去鹿港吃頭路,後來開漢藥店,有些老大人撐雨傘到店仔邊坐,遮日頭遮雨都有,至於牛埔出嘿蝦就是古早大家貧困,四處抓蝦加菜填飽腹肚,所以有人說:「窮人不知死,戽蝦擱家了米」,意思是講,就已經沒米了,還抓蝦來下飯。早期水清,溪溝都有魚蝦可抓,不像現在污染躩嚴重,水質遭受破壞,已經無法看到魚蝦了。

過湳因位在水尾缺,所以要踩水車:山寮則用戽屐戽水。

巫喜諒: 所以有歌如此唸:店仔邊撐雨傘,牛埔出戽蝦,過湳出水車,山寮出戽屐。

巫旗軍: 通天宮的沿革是我們的先民原於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小溪,再遷移至南安再移至車兜,乾隆年間我們的先民從車兜紫極宮請了主神趙府元帥護佑渡海來台,保護這些庄內善男信女,因為有通天宮奉祀趙府千歲的過程,才有頂寮節慶,拜拜風俗習慣的由來可說,頂寮的節慶就是以趙府王爺千秋日農曆三月十六日拜拜為主,後來的吳府千歲,農曆九月十五日是吳王的千秋日。

通天宮

巫甘泉: 「兄弟翰林」是我們巫家來台灣的同時,另有一族永定的派系來台,入墾溪湖巫厝庄,那一族已經搬去埔里,為何搬去埔里呢?聽說清朝時代,耕作要靠引水灌溉,巫厝庄居於水尾耕作無水,水頭是姓陳的,雙方為了爭水,發起械鬥,後來永定巫家敗走撤離巫厝庄,到了道光年間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官永定巫宜福微服來台,到了巫厝庄後發現巫姓族人都搬走了,最後來到頂寮三柱內,大家談了之後,可能有情誼,他才題了,「兄弟翰林」,現在額在三柱內。

台灣巫姓分佈以彰化縣為最多,包括溪湖、埔心、員林、田尾、永靖;其次是南投縣魚池、埔里、國姓;新竹縣湖口、新埔、 北埔、竹東、峨眉;苗栗縣通霄、頭屋、造橋;高雄縣大社、杉林;桃園縣中壢、平鎮、龍潭、新屋、楊梅、觀音、大園;以及台北、台中、台南、屏東、花連、嘉 義等地。這裡面又以彰化溪湖鎮人數最多。

下次介紹第一單元 第二章黃姓入墾武西堡(崙子腳頂庄)

今日推薦網路影音片說台灣史音樂會-二二八之後五零年代的悲情

說台灣史音樂會-二二八之後五零年代的悲情13.17分鐘. 連結網路

.

-

★★★★★★★

新設日語專欄

お爺さん達の旅行に役達つ外来語勉強

每日三句外來語

1,ヘア。頭髮。毛髮。

2,ヘアアイロン。洗頭水。洗髮精。

3,ヘアダイ。染髮水。

推薦網路日本“昔ばなし”

まんが日本昔ばなし

親を買う話 影音10.32分鐘..連結網路

買父母的故事

きょうの日本民話
カエルの恩がえし朗讀.. 連結網路

青蛙報恩

 むかしむかし、ある村に、おばあさんと美しい娘が二人で暮らしていました。
 ある年の田植えの季節に、おばあさんは町へ買い物に出かけました。
 帰りに田んぼのあぜ道を歩いていると、ヘビがカエルを追いつめて、今にも飲み込もうとしています。
「これこれ、何をする。許しておやり。欲しい物があれば、わしがやるから」
 カエルを可愛そうに思っておばあさんが言うと、ヘビはおばあさんの顔を見上げながら言いました。
「それなら、娘をわしの嫁にくれるか?」
日本の諺

(にほんのことわざ)

命あっての物種

有命才有本

何ごとも命があってのうえのことである。命はかけがえのない、一番大事な物だ。

任何事都有命才能做。命是無物可替代最重要之物。

譯者︰田舍の小()父さん(溪湖三叔公)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緝

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1,溪湖口述歷史「七十年我見我聞綜合輯」(五) 2,日文揭示板。

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

將 Google 設為首頁!

【每日】新聞 股市 氣象 星座 政治

第二章溪湖墾民開墾史

(5洪姓入墾馬芝堡(四塊厝)

洪姓入墾馬芝堡(四塊厝)資料洪榮波先生提供。

洪姓來台始祖「奕純公」生於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十月十九日。約於康熙末葉(1970年代初期),自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武榮翁山二十七都遷台,定居於馬芝堡四塊厝庄。「奕純公」傳有二子,長曰「世盛」次曰「世福」。「世盛傳有五子「紹萬、紹生、紹文、紹寅、紹惶」等。後裔居於四塊厝黑瓦厝南506番地(現在湖東里11、12鄰一帶)。「世福」有六子「紹江、紹山、紹興、紹貢、紹宗、紹六」等。後裔居於四塊厝黑瓦厝北508番地「蘇府二王爺」附近,共合有十一大房。(註:黑瓦厝係指四塊厝五0七番地。)來台始祖「奕純公」卒於乾隆十三年(1748)正月初十日,葬於馬芝堡荷娑崙。昭穆:名「庭有啟承士,奕世紹文光,孝恭惟敦本,詩禮永傳芳。」字「德懋爾彥伯,仲叔季才玉,汝成公卿大,天昭茲來昆。」據云:始祖「奕純公」荷婆崙墓陵,係在龜穴之上,是個好地理。相傳因子孫有祖蔭厚薄說之爭論,而有重修墓陵拾金改葬之議。當時地理師勘查穴脈後告云:骨罈已被靈龜吞全移入龜穴中。子孫應當均在繼續發展,不宜拾金改葬。奈忠告未被接受,仍泱定掘墓拾金改葬,當掘墓後,壙內未發現骨罈,僅有一條鬆軟土道痕跡,而且將中冒出濃霧,當時子孫見狀驚慌不已。

始信忠告。重覆墓陵回復原狀。據說濃霧籠罩整個墓陵三天三夜未散。地理師預言:龜穴靈氣被破,已傷元氣,欲回復元氣,應在一甲子「六十年」云云。

洪姓 連結網路

武荣翁山洪氏族谱》翁山洪氏共4次修谱,其版本为: 一、明弘...七年(1752)年退休在家的老翰林洪科捷倡议续修洪氏族谱。该族谱收录明弘...见于各地族谱。其主要途径及时间如下: 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乐平人洪...

洪姓入墾在馬芝堡四塊厝定居,其位置在現在溪湖中心,此地區多沼澤,濕地因此被稱謂「四塊厝湳」,此濕地帶由南邊劉仔厝(現西溪里10,11鄰),延庄東向北伸至荷婆崙前,荷婆崙是沙丘地有「三山國王廟」。

此帶狀的濕地處處有湳、沼、池塘,形同水澤世界,六十餘年前(日本昭和七、八年)此地一帶都是蓮、菱池及種植茭白筍。勉強耕耘作水田也是成為「湳田」,所謂湳田即地面淤積數尺深有粘性的泥漿層,入湳田不留意,愈踏愈深,深至腰部是常有聽聞。「牛落湳」古早耕耘最大的幫手,水牛如落入泥堀無法自拔時,是農民的一大事,為恐被淹沒欲拯救牛隻,以杉木棍按在牛身防止其愈陷愈深、眾人用大繩縛緊牛身,數人抓緊大繩拉拖牛隻,幫牠脫離泥中,這是早期救落湳牛常有之事。

俗語說:「天無做不用之物,地無生無根之草。」洪姓墾民用其智慧,及克苦耐勞精神,在此特殊地理環境中,適地適用建立起溫暖、快樂的家園。第一能耕為水田地者都播田種稻保住糧食。第二較高的斜坡沙地種土豆、蕃薯或插甘蔗。第三利用沼澤池「搭鴨寮」飼鴨群,利用鴨屎養魚(草魚、鰱魚等)並種植水莖農作物,如茭白筍、蓮菱等。昔時四塊厝的鴨卵,能供足市區內的乾仔店販賣,尤其是包紅土的鹹鴨卵最受歡迎。

福建洪姓遷 - [ 轉為繁體網頁 ]連結網路

201059 ... 洪姓入台据台湾1978年统计资料,居台洪姓人口24万多人,为第15位大姓,入台垦荒同安的有:明万历洪君直移澎湖,裔迁云林。永历年间有:洪兴移旗后,建妈祖

姓圖形

洪姓入台

據台灣1978年統計資料,居台洪姓人口24萬多人,為第15位大姓,入台墾荒同安的有:明萬曆洪君直移澎湖,裔遷雲林。
永历年间有:洪兴移旗后,建妈祖宫,洪光于入垦台南市,死葬永乐乡小桥。 永曆年間有:洪興移旗後,建媽祖宮,洪光於入墾台南市,死葬永樂鄉小橋。 明末洪水阁迁台北国姓村。 明末洪水閣遷台北國姓村。 清康熙末洪赞移云林,乾隆间洪世尊、洪汉文、洪畅移新竹,洪必谦、洪必胳等,移彰化芳苑二林。 清康熙末洪贊移雲林,乾隆間洪世尊、洪漢文、洪暢移新竹,洪必謙、洪必胳等,移彰化芳苑二林。 嘉庆年间有洪纯化、洪有淡、洪猛入垦彰化二林。 嘉慶年間有洪純化、洪有淡、洪猛入墾彰化二林。 道光间有洪纯树、洪思义等入垦彰化。 道光間有洪純樹、洪思義等入墾彰化。 南安有洪士集入垦嘉义,洪世德入垦淡水。 南安有洪士集入墾嘉義,洪世德入墾淡水。 安溪有洪志栋入垦树林。 安溪有洪志棟入墾樹林。 晋江有洪汝赍入垦彰化,洪棵先移新竹,洪腾云移台北,洪国插移淡水等。 晉江有洪汝齎入墾彰化,洪棵先移新竹,洪騰雲移台北,洪國插移淡水等。

六桂的故事 連結網路

你曾聽人家說過「洪、江、翁、方、龔、汪」六桂本一家嗎?

宋朝初年,福建泉州的翁乾度有六個孩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由於這六個孩子都很有出息,先後金榜題名榮登進士,開創了「六桂聯芳」的千古佳 話,而這六位進士的後裔,也自此分為這六個姓氏。由於這個典故發生在福建,這個六姓聯宗的關係,只在南方各地才有。而海外各地的「六桂」聯宗組織處處可 見,也是由於他們的組籍,大多在閩粵兩地的緣故。…

閩南宗族洪姓

 一、溯源

  洪姓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傳說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堯帝時的水官。《書·堯典》載: "共工方鳩亻孱功。"東漢鄭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聞,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認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獻是唐元和年間林寶著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後,本姓共氏,因避仇改為洪氏。"共工之後所建的共國,在今甘肅涇川縣北,後為周 文王所滅。但宋代學者洪邁在他所著的《容齋隨筆》說:" 氏之書,大抵多謬誤"。又說:"《元和姓纂》,誕妄最多"。極力否定《元和姓纂》中關 "共工之後避仇改洪姓"之說。他認為,洪氏源出於共工,"本曰'',《左傳》所書 晉左行共華,魯共劉,皆其裔也。後又推本水德之緒加水于左而為''"。另,今河南 輝縣西周時曾是功臣的封國,也稱"共國",後來為衛國兼併。共姓後代在姓氏 旁加水,改為洪姓後,不斷西遷,秦漢以後,定居於漢中一帶,爾後又遷徙蕃衍于甘肅敦煌 ,故以敦煌為堂號。至唐代,洪氏後裔分二派南遷。一派居安徽歙縣(後南遷江西樂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宋以後,又不斷向東南一帶遷徙,足跡遍及江南各省。另有一派是避諱改姓洪的。歷史上曾有弘氏、宏氏,因避北魏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 宏,唐明皇李隆基字宏猶的名諱而改姓洪的。

   敦煌

  洪姓在數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屬甘肅)、豫章(今屬江西南昌)、宣城 (今屬安微)、武榮翁山(簡稱"翁山",今屬福建泉州)等郡望。此外,另有一支據說是由翁氏改姓的洪氏,堂號為"六桂堂"。稱翁氏世代官宦,有翁乾度 者,生有六子,均中進士,分遷各處,分姓翁、方、江、洪、龔、汪六姓,稱"六桂聯芳" 。然從目前有關"六桂堂"淵源的資料看,諸說紛蕓,分歧甚多,自相矛盾。廈門大學教授 陳支平在其所著《福建族譜》(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一書列舉了六桂淵源三種說法的資 料:一、晚唐說。 雲霄《雲陽方氏譜牒》載六桂聯芳始於晚唐昭宗年間。二、北宋說。《六桂堂族志輯要》、《六桂淵源總述》則稱翁乾度居莆田竹嘯莊,生六子皆為宋朝進士。三、 避亂說。台北六桂 宗親會記載,宋太祖建隆年間,翁乾度生六子。家住河南洛陽,時因世亂,胡夷侵襲,迫而 化姓逃匿,六桂遂此分支。因此,他認為"六桂聯芳"虛構的成分很大,傳說的成分很多, 不一定真有"六子分六姓"的血緣關係。也有的研究文章指出,翁乾度係五代十國時的閩國 人,確生有六子。後閩被南唐所滅,為避禍,六子分六姓。入宋後六子全部恢復翁姓參加考 試,都中進士,故稱"六桂聯芳"。因此,現在的"六桂堂"是一種聯誼,不是宗親。但從南安洪姓各派系的族譜看,南安的洪姓並無任何一派的先祖從"" "",與六桂堂毫無血緣關係。

  二、 入閩

  關於洪姓入閩的記載,主要見於各地族譜。其主要途徑及時間如下: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縣58姓軍校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相傳其中有洪有道,後裔居閩中、閩南一帶。又據傳唐末五代,有河 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隨王審知入閩,駐武榮泉山,後遷居晉江英林。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江西樂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 府。後其長子遷居建寧府。次子洪道于南宋年間遵父訓移居同安小嶝島。

  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樂平人洪邁(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諸從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隨洪邁到泉州,後裔分居武榮石竹 (今南安豐州)、同安柏埔、金門烈嶼等地。宋乾興元年(1022),江蘇吳縣人洪仁王遂任長泰知縣,其後 裔定居長泰縣。洪仁璲被尊為洪氏開漳始祖。

  三、 蕃衍

  在漫長的歲月中,洪姓通過多渠道遷徙南安,不斷蕃衍生息,形成的主要派系有:

  石井古山洪氏 始祖菊軒,宋太平興國年間由仙遊遷入。裔衍水頭後房等

  石井岑兜洪氏 明洪武丁卯年(1387)自同安小嶝島遷入。

  華美洪氏 始祖洪天鳳。宋末鹹淳間從武榮遷入。裔居霞美、大演。並分支碼頭洪山。

  杏埔洪氏 宋末從武榮遷入。裔居霞美鎮杏埔。

  英都洪氏 宋末元初,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之後裔陳順齋,攜子溫齋為避 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溫齋入贅洪家,生子良齋,始承母姓為洪。考洪家先世,係十六郎洪權之孫洪天錫後裔。洪天錫子洪俊卿,因避難從武榮石竹遷英山,埋名隱諱 別號九使。九使身後僅存一女 ,溫齋入贅後,生子改姓洪,自立堂號"翁山"。裔居英都10個村。

  豐州西華洪氏 由石獅蚶江洪窟遷入。

  豐州仙河洪厝崛洪氏 由晉江嶼頭遷入。

  石井仙景、崛鬥、營前,豐州沃柄,水頭油園,東田官田等洪氏,從晉江英林分支。來源:閩臺宗祠網 編輯:徐維彬

下次介紹第一單元 第二章巫姓入墾二林上堡(頂寮)

今日推薦網路影音片

唱台灣歌說台灣史音樂會-牛犁歌10.48分鐘連結網路

洪秀全3 分鐘 -連結網路

洪秀全 太平天國

-

★★★★★★★

新設日語專欄

お爺さん達の旅行に役達つ外来語勉強

每日三句外來語

1,スタ—ト。出發。開始。

2,スケジ時間表。順序表。旅程。

3,スタンプ。印章。印。

推薦網路日本“昔ばなし”

まんが日本昔ばなし

「へび女房」10.43分鐘. 連結網路

蛇妻(日本白蛇傳)

きょうの日本昔話
ウシのはなぐり(朗讀).. 連結網路

むかしむかし、吉四六さんと言う、とてもゆかいな人がいました。
 吉四六さんは、あまりお金持ちではありませんが、お金がなくなってくると、ヒョイと良い知恵が浮かんでくるのです。

 ある日の事、吉四六さんは畑仕事をしながら、町へ行く通りがかりの人を呼び止めては、
「すまんが、町の荒物屋で、ウシの鼻ぐりを買って来てほしいんじゃ

註︰ウシのはなぐり牛鼻環。

日本の諺

(にほんのことわざ)

渡る世間に鬼はない

(わたるせけんにおにはない)

直譯︰渡世世間是無鬼。意譯︰世間尚存有著溫暖。

世の中は思いやりのない人間ばかりではなく、親切で情け深い人もいるということ。

世間非只是有絕情人,也有溫暖親切之人的比喻。

譯者︰田舍の小()父さん(溪湖三叔公)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