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時代留下來遺跡 土墩、土牛溝
陳萬吉:媽厝國小不是埔,原本是田,我聽老一輩的人在說,媽厝國小南邊有一個土墩,那個土墩和三塊厝的鐵軌南邊的土墩,那就是荷蘭人趕番仔走,以土墩為界,不能超越土墩,將土墩挖開有以前的彈殼,和生鐵打造的槍管。土墩不是只有我們這邊有而已,像沿海也都有。
劉麗慈:那是何時去挖的?
陳萬吉:很早以前了,日本時代還沒有光復前。
劉麗慈:你們怎麼知道是荷蘭人佔領台灣時做的土墩?
陳守志:因為日本人的槍不是這個樣子的。
主持人:荷蘭人來這裡趕番仔,這裡有番仔嗎?
陳守志:就是原住民。
主持人:所以土堆是人造的。
陳萬吉:那是人造的。
主持人:土墩現在還在嗎?
陳萬吉:土墩三塊厝還有。
以上是溪湖 耆老在座談會上提供關於土墩口述內容。
以下是由網路蒐集有關土墩(土堆)土牛溝歷史記述︰
員林交流道-往溪湖方向-彰148縣道-溪湖-草湖-王功 .... 據說日本人為開發土地欲將七座土堆鏟平,以便耕作,但每鏟至土堆,鋼索即斷,屢換屢斷,因感靈異,就留下 ...
土牛:又名土牛溝。乃堆土成壘,用以劃分漢蕃界線,因形如臥牛而得名;
....
墾民不斷跨越或「盜墾」,實施「土牛地界」的作法;但漢人的移. 墾,仍以各個「墾首」帶領的「墾號」為單位,或. 集體或零星,不斷跨越「土牛溝」或「土牛」。
.
擁立居住於彰化縣四張犁(今台中市北屯區)的漳州人戴潮春起事,歷時三年, ...... 實施土牛地界措施,讓地表上有了真正可資辨別的「番界」。
...
從前因淡水、 彰化二處墾闢日增, 別行畫定界限, 設立土牛, 禁止奸民越界佔墾, 免 ...... 七里) 土牛溝( 十三里) 中壢新街( 十五里) 桃仔園( 十里) 龜崙嶺( .
· 2007-11-20
· 今天算是第二次出外考察了 這次 真的是跑田野了 只能說 吳進喜老師真的超強 腦中就有gps裝著… 今天的目的地就是台灣現今保留最完整的土牛溝, 已經只有在課本上或施添福的文章才會遇到的土牛溝, 看了幾百次,還不知道土牛溝長什麼樣子 今天終於看到真面目了! 會保存下來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偏遠,偏遠,再偏遠! 整個就是在山中==a 而且旁邊還是漢人(客家)人的墳墓, 難怪可以保留的那麼好 ! 說實在的… 超好越界的 XD 就像老師說得:「連你們這些書生都走的過來了,何況是當初那些開墾者。」 真是中肯阿 哈哈~ 後來就在新竹境內到處找土牛溝的蹤跡, 想不到連路邊的排水大溝其實也是土牛溝的改建而來的, 最後,到了民宅區,其實路還沒填起來之前, 就是土牛溝~ 連公車站牌都寫土牛溝 XDD 今天整個就是走在土牛溝裡面~ 另外一段土牛溝,是桃園八德和台北鶯歌的地方, 也是現在的行政區域劃分線, 不過已經被填起來了 =0= 接著到了徐國和宗祠… 整個就知道… 他們家是超級有錢人, 宗祠前面還有風水池, 整個又金碧輝煌,果然是桃園新竹一代的超級大業戶, 其實還滿想進去看看他們的宗祠, 畢竟外面是新蓋的,裡面才是真正的原始樣貌! 接著,就到了竹塹社的采田福地 第一次是在台通聽到的,就一直有印象, 之前讀到「番頭家」 才又看到第二次, 恰好這次行程裡面有,一直以為是公館之類的, 但是後來老師解說才知道,其實是土地公廟, 門口的對聯,也訴說的平埔族的無奈阿~ 最後一站! 義民廟! 看到了林爽文事件與戴潮春事件後, 才有的大墓公! 很有歷史感~ 果然讀萬卷書,還是要行萬里路! 不然,只在井底,永遠讀不出什麼鬼來 = = 今天很感謝台文所的學長(雖然和我們同屆) 不但不讓我們貼油錢,整條路有吃的都請我們吃 , 真的超感謝的=\\\\\\\\\\= 出去考察,也是增進感情的超級好辦法! 哈哈~ 雖然只要坐在車上,就開始昏迷了 XD 回程看到黑松 XD 好有親切感 =\\\\\\\\\= 唉唉~ 果然早出生還是有好處的! 找題目好難 ==a...
參、從八德鶯歌交界的土牛溝談起源與意義
→地理小百科 |
土牛溝是一段段地挖,並非全部完整串連,比較像是虛線。開挖過程中所產生的土是堆在界內,也就是漢人這邊。土堆要堆多寬、多高、多長是有其定制的,而它看起來就像一頭牛臥在地上,因此稱作土牛,土牛旁邊的溝自然叫做土牛溝。
我們觀察一下,可以發現如果只靠地表天然水流,可能侵蝕出這樣的溝來嗎?地表水是往低處流,像這裡是靠近丘陵稜線頂部的地方,天然流水不會在像這樣的 山坡上形成河谷,而且整條溝的深度很均勻,它必定是以人工開挖形成才有可能。當初開挖時,它的寬度是一丈二(約四公尺左右)。(見照片一)
|
一、土牛溝的意義:漢人與平埔族的界線
訪問當地人時,一般人以為土牛溝既是番界,那便是作為防番之用,但是我們觀察這樣一道約四公尺寬的防線,其實是很容易跨越的,這樣狹窄的溝明顯地是毫 無防禦功能的,而且在歷史上平埔族甚少對漢人開墾形成威脅,除非是被欺負到極限,才會形成大規模的抗爭,但下場都很慘。
其實這條界線是用來規範漢族與平埔族,在土地所有權上的分界線。
清朝朝廷對治理臺灣的態度是採用比較消極的方法,只要臺灣不出事即可,有些比較有先見之明的官員會先去弭平可能產生亂源的因素,而漢番的衝突就被視為 是可能造亂的原因之一,把漢番的關係釐清對某些治臺官員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所以挖這條溝的主要原因就是把漢番的關係釐清。用意是希望漢人留在土牛 溝界內,不要到平埔族境內,不要和平埔族混在一起,如此一來漢番接觸的機會減少,糾紛當然就少。
這樣的一條界線在清朝朝廷態度是:土牛溝界外的事,朝廷不會管,所以界外的土地是不用繳稅的、住在這條界線外的也不用服勞役(不是漢人、是原住民), 清政府行政措施的權力僅止於土牛溝界線以內。所以雖然一般人皆認為清朝將全部的臺灣都納入國土之內,但事實上卻只是一部分的臺灣--土牛溝界內的臺灣。
我們在看這條土牛溝時,雖然它只是一條簡簡單單的溝,而且也沒有弄得很恢弘、很堂皇,但事實上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就是一條國界,這也可以解釋同治十 三年發生的牡丹社事件,因其發生在界外,所以清廷不管,日本人反而插手的情況。當然過去國界與現在國界觀念是不盡相同的(現在國界是要設關卡,得有通關手 續的),但是從本質概念來看,土牛溝確實是一條國界。
二、土牛溝在臺灣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平埔族土地的保護者
在土地開墾時,如果漢人開墾到土牛溝界外,並且產生糾紛兩造告官時,官員會先看土地在哪、土牛溝在哪,因為漢人是不能到土牛溝界外開墾的,在這種情況 下,漢人可能就輸了。土牛溝沒有扮演好國界的角色,但是卻扮演起很好的平埔族土地保護者的角色,也就是因為這條溝的挑挖,漢人才無法明目張膽、非常順利取 得溝外所有的土地來開墾。雖然最後界外的土地還是落入漢人手中,但在土牛溝界內與界外的土地落入漢人手中的歷程是有所不同的,而因著兩者歷程、方式不同, 所形成的社會組織也就不同,住在土牛溝兩邊的漢人族群也不一樣--社會性格不同、區域特色也不同。這就是土牛溝為什麼會構成北臺灣不同區域特色的一個重要 原因。
▼表一 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古文書中有關土牛和土牛溝記載的摘錄表
契 名 | 立契人 | 坐 落 | 地 目 | 四 至 | 立契時間 | 資料來源 |
開墾字 | 業主 | 海山堡 | 埔一所 | 東至土牛橫溝佃邱家埔毗連為界 | 乾隆八年(1743) | 古文書彙編,02/04/001/171 |
給佃批 | 霄裡莊業主 | 尖山崁面 | 青埔 | | 嘉慶四年(1799) |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頁560~61 |
重給墾批 | 霄裡莊業主 | 桃澗保 | 青埔 | 南至土牛溝為界 | 乾隆六十年(1795) | 同上,頁556~75 |
杜賣盡根 | 林啟祥 | 大湳莊 | 青埔一處 | 南至土牛溝為界 | 嘉慶廿五年(1820) | 同上,頁230~31 |
給佃批 | 霄裡 | | 埔地一塊 | 南至中溝自中莊路起算六個土牛為界 | 乾隆四十二年(1777) | 同上,頁549~50 |
給結定埔 | 霄裡 | 桃澗堡 | 埔地一所 | 南至土牛灣為界 | 光緒十四年(1888) | 同上,頁598~99 |
給霄裡 | 霄裡莊 | 缺仔面 | 青埔一處 | 南至土牛溝 | 乾隆四十三年(1778) | 同上,頁550 |
招樸永耕 | 園主 | 桃澗堡埔 | 埔園地 | | 光緒十一年(1885) | 同上,頁172~73 |
杜賣荒 | 鍾文貴 | 澗仔瀝 | 荒埔一所 | 北至界址土牛為界 | 乾隆四十五年(1780) | 古文書彙編,02/01/017/022 |
給永定口 | 霄裡 | 南勢庄前 | 埔地一所 | | 道光十一年(1831) | 中研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檔案 |
合約字 | 澗仔歷業主 | 安平鎮土牛溝內 | | | 乾隆五十一年(1786) |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頁133~134 |
給墾批字 | 霄裡社通事 | 楊梅壢 | 守丁隘埔 | 北至鄒家埔毗連土牛溝為界 | 嘉慶十一年(1806) |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頁564~65 |
轉給出墾 | 陳仍先 | 泰興庄 第三湖 | 埔地一所 | 西至土牛為界 | 嘉慶八年(1803) | 淡新檔案,33328-3 |
給墾批 | 竹塹通事 (荖菜萊)湘江等 | 長崗嶺 | 荒埔一所 | 西至土牛外橫車路透入為界 | 嘉慶十年(1805) | 臺灣蕃政志,頁440~440 |
杜賣盡根 | 強興 | 大湖口 | 水田業一處 | 北至土牛溝底為 | 同治十一年(1872) |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頁45~46 |
給墾批字 | 竹塹社通事 | 大眉庄後 | 埔地一所 | | 嘉慶十八年(1813) | 古文書彙編,02/03/009/235 |
杜賣盡根 | 趙古德等兄弟五人 | 枋寮庄 | 水田埔園 | | 同治五年(1866) | 林家古契 |
杜賣盡根 | 曾捷勝仝侄 | 枋寮庄 | 埔園屋 | 西至土牛溝車路為界 | 光緒三年(1877) | 同上 |
杜賣盡根 | 曾清瀾仝侄 | 枋寮庄土牛溝內外 | 水田二段 | | 原契缺年代 | 同上 |
杜賣盡根 | 邱南山 | 犁頭山庄 | 水田一處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