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提供溪湖老街元氣工作營參考資料 :街頂拚街尾


提供溪湖老街元氣工作營參考資料 :回顧街頂拚街尾  
回顧溪湖鎮特有懷念迎晚燈
街頂拚街尾簡介 
時代是大正十年,媽祖生日搭戲棚,相爭敬神而賭氣,民藝比賽拚暗暝,
十字路為分界拚,晚燈囉咧透晚迎,街頂出名大杉兄,街尾煙筒爭輸贏,
雙方搏鬥拚陣頭,分夜出陣互拚鬥,車鼓獅陣鑼鼓哮,入夜街內熱噪噪,
街尾家婆目仔兜,街頂竹竿串出頭,西螺鹿港請透透,拚輸藝閣請來逗,
活動日期數暗暝,比藝午夜才收戲,到了戰時被禁止,鄉村趣事憶兒時。

街頂拚街尾
昭和八年(1933)我八歲時,曾親自到媽祖廟口(溪湖福安宮)看二野台戲大車拚,廟埕東邊一台,由南部請來一團布袋戲,西側一團是重金聘請,專在戲院演出歌仔戲團,兩團都是為拚戲不惜重金聘請來演出的。

當時溪湖庄內有,目仔春福的小羅天,阿呆仔的中羅天,胡里的大羅天等三團布袋戲團,棄本地,迎外地,就是為拚戲! 大戲(由人扮演戲)棄境內子弟戲也棄,常請來溪湖演出的蓮花池斜嘴旦歌仔戲團,特聘請專演內台(戲園)歌仔戲團來對台!可見拚戲 競爭 之劇烈。

先說野台戲通常日間演出戲碼是「文戲」先酬神扮仙後始演戲,通常演「陳三磨鏡」,「三伯英台」等文戲。

附註︰(依慣例酬神野台戲有演出扮仙後就算完成任務,如逢不可抗力,如大風雨等停演也可拿全酬金額。)

熱鬧戲碼在夜間,日治時代昭和初期溪湖地區,照明電燈尚未普遍,只市區商店、公司及街道路燈照明,其他市區內小店頭及莊腳住宅夜間照明,都點電土燈(瓦斯燈)或番仔油燈(石油燈),因此野台戲照明,也多數點燃電土燈演出,為拚戲,兩台戲團都申請野外臨時電加強照明外,也預備演出機關變景用。 戲棚前方,開演前觀眾為佔位椅橑、椅子就排一大堆,戲棚四周攤販雲集,廟埕四周就先奏出開演前熱鬧氣氛。

布袋戲
開演鑼鼓響起,群眾各站自己嗜好布袋戲或大戲前觀戲,布袋戲演封神榜大戲演火燒紅蓮寺,兩團對台各不相讓,布袋戲靠舞台小,容易操作,在熱鬧電光炮聲中,布袋戲頻頻機關變景吸引觀眾,其中有二景印象特別深刻是哪吒跳入東海,海波滾動活動海景,另一景費數分鐘演出的蓮花化身埸景,將荷葉梗折成三個骨節,三個荷葉按上中下按天地人,漸漸顯出骨幹,再變肉身,着衣跳出如幻似夢精采場景,七十年前就有用如此幻燈技藝。

附註︰(太乙真人的蓮花化身之術:“太真人將花勒下花瓣鋪成三才又將荷葉梗折成三個骨節三個荷葉按上中下按天地人真人將一粒金丹放於居中法用先天氣運 九轉分離龍、坎虎罩住哪吒魂魄往荷蓮裡一推喝聲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時!'”這一情節的早期雛形始見於《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故事考源---杜萌若
大戲 大戲也使出揮身解數,大顯工夫,電光炮聲不亞於布袋戲,除實人才能演出大武行(俗稱撥武),及吐劍光大鬥法外,演神鷹飛出在觀眾頭上飛翔一圈飛回舞台精采一場那時代可說精彩絕倫技藝。

賞金  
兩團各獻絕技,電光炮聲外尚有另一種炮聲,頭家、爐主、地方士紳賞賜戲班賞金時,嗚炮聲,賞賜方式以紅紙寫某某「賞金十圓也」等,當時一斗米八角左右,賞金行情五圓、十圓較普遍,賞金紅紙張貼舞台上公示炫耀,戲結束時看紅包數,分出勝負。

鑼鼓喧天迎晚燈
本鎮史記上所稱“街頂拚街尾”迎晚燈,日治時代自大正10年起昭和11年至,有16年民藝競賽烙印在溪湖鎮歷史上。

那時代昭和初期,群童追看自動車(現稱汽車),猜疑畜音機內藏有小人發聲等,謂該封建時代,今回想起來是很可笑,不是,是“莞爾”的童年回憶事。

近百年來科技突飛猛進時代
科技突飛猛進,不知飛機是何物到隨心所欲乘飛機世界旅遊的現代。
養子防老,多子多孫炫耀是已不合時代的期待!現社會小子化,老化人口必須養成自立,不依靠子孫的新思維。科技是帶來人類幸或不幸,待歷史解答!真的我們逢到,“身享受而心空虛”不可思議時代。 
街頂拚街尾溪湖“迎晚燈” 
話歸正題,封建時代只有聽講古集體弄獅練武,唱南.北曲為娛樂,因農業時代,民間多熱中於迎神賽會為年度大行事,“街頂拼街尾”迎晚燈是應時代而產生的民俗技藝活動,尤其
農曆三月是農閑期也逢“媽祖生日”舉辦刈香、出巡等行事,是民俗技藝活動,最佳時期。
 
溪湖“迎晚燈”當年到黃昏聽鑼鼓響起,就知迎晚燈隊伍已出陣,中街二層樓店向街道露台上站滿老.幼待觀鬧咧,中街街道兩旁,已由鄰近鄉村為看熱鬧集聚人群。
先聽到開路大鼓為首,繼而出陣的陣頭,有弄車鼓、老翁背老婆、桃花過渡、犁田歌、布馬陣,南管、北曲古樂奏,武術團︰ 獅陣(包括武術表演者)、宋江陣等民俗技藝團,藝閣、雜技等鬧咧滾滾出現表演併鬥。童年難忘的回憶!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提供溪湖老街元氣工作營參考資料:隨歷史消失行業(下)只能懷念不能再見的行業

提供溪湖老街元氣工作營參考資料:隨歷史消失行業(下)   
只能懷念不能再見的行業
牽豬哥.閹豬:(吹小笛)
「身穿一領黑袈裟,爬山過領愛過家,人講阮是歹子弟,不過賺錢乎頭家」。這是庄腳形容豬哥(種豬)的民謠。
  昔時「牽豬哥」飼養健壯的公豬,專為人家母豬配種的行業,從事此種行業人不多,本鎮多數以視母豬發情狀況,約定時日配種。此行業都由年紀較老者行之。
閹豬也是與捉龍同為「吹小笛」招客,只所吹節奏與捉龍不同調而以。 此行業與牽豬哥相反專為豬隻「去勢」之業,在庄腳農家散落處,以吹笛為號招攬需要者,以一支手術刀就可施「去勢」工作,去勢後以黑煙燉摻油塗在傷口,任務就算完成,非常原始式的作法。
今配種都用人工授精法,去勢也以現代醫術由獸醫施之。因此這兩種行業己絕跡。
掂皮靴.補雨傘:(搖動成串鐵片發聲)
「補雨傘.掂皮靴噢 有人要補雨傘 掂皮靴嘸!」此叫聲也已絕嚮 
1920年代至光復初期,掂皮靴、補雨傘行業最風行,沿街將串數片一疊的鐵片「哩哩 啦啦」搖動發聲,沿街叫喚掂皮靴、補雨傘之行業已隨新潮流時代,而不復見。
工業急速發展,製造業全面自動化,一支雨傘台幣五十元,一隻靴便宜的一百左右元,舊、破買新的比修理還便宜,此行無法存在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當年此類行業多數,由日據時代後才渡海來台的華僑(當時叫唐山人)從事較多。
此之外尚有補鼎,補碗,縛籠床(圓型竹蒸籠)等行業也是唐山人從事者較多。
賣藥仔團:(打鑼叫客)
當時無收音機、無電視時代,因此,入夜圍看熱鬧的「喊鈴弄團」,也是鄉村人的一樂,為此有買、無買,圍看的人眾多。
類似此種行商團尚有「賣藥仔團」,都以打鑼招客,也有唱歌(此類多數賣萬金油、胃散等)、也有打拳頭、表演雜藝(此類多數是賣膏藥、傷藥、補藥等)。
上記行商非絕跡,今都在夜市以現代化配備,繼續更大規模的行商,不過昔時的鄉土親切感已無存。
講古:(打鑼)
入夜街上,在廟口或十字路角,常有「講古先」開場講古,以打銅鑼招客,一隻桌仔、數條椅寮,講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故事。
通常講到緊張、精彩時就停下,分梅仔餅給聽眾,眾人也紛紛將錢投入,排在前面的銅鑼內 ,一場二、三次。
當時並無收音機,電視是何等物尚不知時代,也無戲園(溪湖戲院約1932年間建立),因此受喜愛聽古的人,期待夜晚的聽古,如現在期待電視八點連續劇一樣。
走唱.乞食:(彈月琴)
當時走唱者都是乞食兼業,走唱者.盲目女人居多,傍夜由老乞食引導,手彈月琴引人注目,其報酬費是以時間計算,多賞錢時,唱到深夜還不休。因所唱的,包羅萬象,雅俗並有,甚受愛聽歌者歡迎。
印象中當年代在溪湖街內走唱的,有一對姐妹當及一人懷孕的中年女乞食最受歡迎。
說到乞食,乞食也有他們的規則,除要服從乞食頭之指揮外,他們統一奉祀八仙之一的「李托拐」,信以此神為他們的仙祖,農曆四月八日的仙祖生,昔日古例乞食界有演戲祭祀習俗。乞食寮門聯是寫「百姓同居皆兄弟」,「千人和合為一家」。 
也有「打店面」默契規則,一般商戶為免乞食路漢日日干擾,乃言定一年度金額交乞食頭,乞食頭`即在門口貼「丐打」字條或以記號為記,不准眾乞向交年金商戶乞討。
其他求乞方式有帶幼兒,在人多的市場口、十字路蹲坐口唸「萬金阿舍 阿舍娘些細啊來分,乎汝出好子孫 」討乞,也有打嚮鼓,嚮鼓長約二尺左右的竹筒,張蛇皮的鼓,肩掛打拍,並唱「乞食調」,或彈月琴唱「乞食歌」按戶乞討。
此類盲女丐,多是隨乞食夫四處流浪求討為生,俗說:「嫁雞隨雞飛 嫁狗隨狗走 嫁乞食甘願拌茄子斗」。 乞食也有所謂「大日」,溪湖境內自古就有,媽祖生、七月普渡、冬尾謝平安。宴客習俗,當天聞聲而來乞丐群集該處,宛如乞食大會,此天是乞討最豐收的一天俗謂「乞食分有,麼會弄扙仔花」也是最歡喜的一天。
其次是人家有喜喪事,他們也不失此良機前往乞討,因喜事,人家忌惡口,不得不對乞食討好。喪事時喪家也藉喜捨,祈求亡者的冥福,因此收入也不錯。
上述行業現已不復存,只留為回憶昔時鄉土鄉景而以。
藥仔:
囝仔時代最期待的是放藥仔的人來訪,他們會藥仔:贈送圍在他身邊的囝仔各種玩物,如三色的紙球,亞不倒(不倒翁,牙箸等當時商理人 (商人)就會欲擒將,先射馬的道理,討好囝仔群推廣顧客。
藥袋中最先消失的是仁丹,其容器設計得輕巧可愛,約有一寸長的圓筒形,上蓋用旋轉型對孔倒出仁丹,囝仔非常喜愛其造形,帶一盒仁丹在身上到學校感覺很驕倣神氣,因此消失最快,共次是神藥此藥治肚痛甜甜涼涼很可口,因此消費也大。
賣杏仁茶:
隨早晨雞嗚聲,「杏仁茶」拖長尾音沿街叫賣的聲,與賣豆腐鈴聲,是每天最早的街聲。早晨賣杏仁茶小販「水金叔」,挑著一擔木櫃型攤台,一台分三隔,前擔下層置風爐,中層放杏仁茶桶,上層排油食粿,後擔,下層放備用火炭等雜物,中層是糕餅類,上層排茶碗,沿街叫賣。早期杏仁茶純以杏仁提練的茶,今早點攤由人工加味的杏仁茶,味道是無法與他相比,杏仁茶配油食粿好懷念!
賣醬菜:
隨賣杏仁茶聲,叫賣醬菜的小販也是早晨的一景。小販推著四輪載有各種的醬菜小車沿街喚賣。
賣豆花:
也是早晨的小販,挑一擔比杏仁茶小販較大的木攤架,沿街喚叫「豆花 喂」叫聲招攬人客,豆花摻熱滾滾的甜薑母湯,甚受歡迎的小吃。
賣鳥梨糖:
以竹杆上面縛稻草圈,插鳥梨糖喚賣。
打糖鬆:
當場溶糖、打糖鬆及製土豆糖,當場賣。
賣菔夌粿:
用鐵馬載蒸籠沿街賣。
牛肚湯、牛熟肉:
  通常在市場內外設攤販賣,牛肚湯:將牛內臟合煮一鍋,以碗出售。
市場附近到下午,就出現賣牛熟肉攤販,可當場沾醬油吃。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提供溪湖老街元氣工作營參考資料:隨歷史消失行業(上)

提供溪湖老街元氣工作營參考資料:隨歷史消失行業(上)
可選擇在老街重演項業例如喊鈴弄(打鑼叫客)「來.來銅鑼打幾聲,下晚俗貨俗俗大車拚,俗仔乎您會起驚,來.來新開市,五包雙美人齒粉,五塊三環牌香茶匡,一堆攏總去!一塊銀!無人要!八角、八角,也閣無人出聲?啊好仔,半賣半相送,這攏總只有三堆,先喚聲的人得,一堆五角銀!噢伊要,這邊也要,阿婆也要,買有著的人是福氣,買無著免受氣?!來換喊這項…..
 黃昏後沿街提鉛桶呌賣燒肉粽等…

夕陽工藝業:
鐵馬店:

鐵馬:即自轉車或稱自行車,昔時交通、運貨的主力工具,因此盛極一時,當時有謝其舟昆仲,綽號米粉江的吳江,人稱竹竿串的吳串等主業銷售新車以外,市區、鄉間處處都有補鐵馬(補輪胎)的鐵馬店。
 
當年如擁有一台鐵馬,不但方便也很風光,尤其是有一台日製「富士霸王」就像現代的高級轎車一樣,非常難得之事。


記得1930年代「做新子婿」一行六人(一桌座位八席留二席是主人及捧菜位)騎新鐵馬到岳家,是非常有面子的子婿隊伍,現代人是無法體會得出的往事。


當年盛極一時的此行業,後被機、汽車取代後漸漸沒落,可是當年的此行業者,轉製整台自行車外銷工業,在國外被受好評,幫助本鎮工業界的繁榮不少。



粘錫店:

「岩獅伯」、「茶古成」、「阿陶師」、「古月號」(用鉛片以錫粘製日用品:鉛桶、茶古等類),今被塑膠製品取代之,現只剩「古月號」配合現代化方式繼續營業。


竹仔店:

do.gif (7394 個位元組)竹器業(可入網頁)             

德煌、台北,陳家四兄弟凰鳳、君子、珠獅、進財等傱事此業,竹仔店是專作竹細家庭用具,全部用竹材作床、椅,桌、囝仔椅轎、囝仔車、菜櫥等類。


中日戰時中,日本政府為求多增產米糧,以提倡「密植播稻」法,其「竹製密植器」可算是竹仔店空前絕後「異類產品」應留為史記。今此行業已後繼無人。



打鐵店:

打鐵店也多數在西門,六角印打鐵店「六角印」號記出名,另山川打鐵店是以「山川」牌號打知名度(此二家由後代繼承,現尚在原址以機械化作業繼續營業)。尚有「魏金自在(打鐵在)」、「福來師」等頗有知名度的鐵匠,因後繼無人而今只留其名。



洋服店:

即現稱謂西裝社,昔時做一套西裝,量身裁剪,必須由裁縫師父,親身下手,熟練師父懂得如何合顧客身材裁剪,如胖客凸肚、陀背、高低肩、如何掩飾使其筆挺美觀,都靠西裝師父之技藝妙手,所做西裝堅固、精細、不變形,如身材不變可一生享用,非現百貨公司所售的成衣西裝可比。



唐裝裁縫店:

專門做台灣衫褲之店,1920年代衣著,一般百姓都以本島衫褲為日常之穿著,男人是「對衿仔衫」、「本島褲」,女人是「大套衫」「本島褲」色彩單純以藍.黑.灰.白為多。


鄉村婦女,會自己裁剪自己縫,因此做衫店營業對象,多數是新娘嫁粧衣裙、老婦女之大套衫及菜店查某之長寮(旗袍)。當年此行業多數由唐山來台師父經營。


現今裁縫業被多量生產,便宜、新形、耐用的成衣在市場上取代,致此行業暫暫衰微。



農具店:

牛車店:源永昌(昌內師)、楊永昌(俊達師)、西門蔡道(豬母道師),(阿忠師)專為農家造、修牛車行業。


另有一家鋤店「阿濱師」專造、修鋤、水車行業,中街也有「阿滔師」專作水車,其他中街尚有梁昆晟農具店,「清琪師」製農具。

農具行業多數集中於西門營業。



木器店:

有「匡桶川」、「鹿港仔」以木片製桶類業。

據說日本人初次入台時,日人主婦們看到木器店,陳列店面桶類中,發現其中一個桶喜出望外,桶大與他們日常使用飯桶差不多,也有蓋子,桶散發檜木特殊香味,使她們如得到寳!買回當飯桶使用?


形定其貴賤,類似形狀的桶,日人當(飯桶)用,台灣習俗是用做(屎桶),日人是用於入口,台灣用在出口,同是對人體健康有關,你說雙方是不是,用得真恰當,答案:皆大歡喜!



油車間:

do.gif (7394 個位元組)搾麻油(可入網頁)

油車:自清代就在溪湖牛耳油車界,以「大舌憨」名號出名的湖仔內楊永慶,自苦心完成「湖仔內溝」水利灌溉成功後,專心於農,停止壓搾油業。


尚有後壁溪湖楊匏的油車間在搾油至昭和初期。

繼有「中街青瞑占」、西門「阿崙仔昆仲」、阿狂厝楊世祈等大規模經營此行代其地位。


昔時油車都用人工動力來做製油工作,大鍋抄土豆、麻仔再以大柴槌搗搾出油,其工作時發出「嗊秧 嗊秧 金結啊嗊」嚮聲今已絕嚮。


以上行業多數已成為末代行業,只留為歷史的話題,僅存的也已現代化,已無鄉土味濃厚的「嗊秧 嗊秧 金結啊嗊」聲音可聽。



 絕音於街頭巷尾小販:


十九世紀初至台灣光復初,本鎮鎮內,常見各行別,以特殊吹嗚器具作呼號,叫賣行商小販。此令人,思古懷念的溫馨小販,特列入鎮志留念。



賣豆腐.鹽豆干(搖小鈴)

清晨破曉,就有「鈴.鈴」悅耳小鈴聲隨著「豆腐噢.要買豆腐呣!」叫聲,就知道賣豆腐來。

賣豆腐的小販挑著一擔木造的擔架,架上疊著層層用木板裝上豆腐,依顧客需求量,用稍長四方型的豆腐刀切割分售。


另有一種「鹽豆干」,鹽豆干是經摻鹽、壓縮、蒸熟、上面加蓋紅色謂「豆官印」的豆腐加工產品,可以直接摻豆油生吃,也可煎油食用,戰時糧食缺乏時,拜拜以芹菜舖豆干也是一道菜。

本鎮祭拜用「小三牲」必須有添豆干為一牲的習俗,豆干是素齊類,俗語說:「食無三塊豆干就想要爬上天」意謂與「食無三日菜(素齊)就想上西天成佛」同義。


古早,豆腐、鹽豆干是本鎖大庭、後溪方面的名產,該地區有適合做豆腐的水質,因此出產豆腐品質較佳。今豆腐排在超市冷凍櫃,鹽豆干已很少見。 昔時清晨賣豆腐小鈴聲,已隋時代消失



賣豬肉:(吹貝螺)

賣豬肉行商,多數是用車,本鎮巡迴庄腳肉商是,用鐵馬(腳踏車)後架固定一塊木質載豬肉的豬塾,入庄內就吹螺(大約七、八寸長的貝殼螺具)招呼人客。吹這種螺具要相當費力,不過賣豬肉的都是肥壯漢較多。

現此螺聲也已絕嚮。



賣搖鼓:(搖搖鼓)

俗語說:「叮噹叮噹賣搖鼓,日日見查某」,此行商專賣家庭零用的小雜細,多數是女用品如:針、線、胭脂、水粉、髮夾、扣仔、帶仔、絲巾等類,因此顧客多數是女人。
其招客法寶是一支搖鼓,搖鼓是小型約三寸直徑,插大約五寸長的木杆皮鼓,鼓左右結二條線,線端各固定一個黑豆大的槌子,搖時會發出 叮噹、叮噹鼓聲。

顧客聽著 叮噹、叮噹聲就知道賣搖鼓來,一般賣搖鼓小販,多屬於溫和、親切、柔性的男性較多。

今叮噹叮噹搖鼓聲也消逝其聲。



賣麥芽糖:(搖竹嗚器)

搖著一支竹製的搖聲具發出「咕噢、咕噢」風聲,沿路叫賣的麥芽糖小販,是最受囝仔歡迎的小販。多數以一擔竹籃擔,擔上置一「鉛片桶」,桶裡面裝麥芽糖,一籤一錢、二錢的小買賣,因此顧客多數是兒童,後來都改用腳踏車沿地叫賣,多數麥芽小販都是年紀較大的老阿伯。
囝仔時代手持一支摻有蔥頭(經油炸過的,很香)麥芽糖,含在口中慢慢溶化的滋味,是當年囝仔時代的一樂,也有用乾餅挾麥芽糖的吃法。當年的麥芽糖是,純以小麥練製,對於治咳嗽有效用。
今純以小麥練製,麥芽糖較稀有,據說多數以樹薯粉練製的,因此對於治嗽功能如何,需要實際嚐試才能證實。


賣枝仔冰:(搖銅鐘)

「鈴嚨、鈴嚨」:清脆的小鐘聲隨著「枝仔冰 涼的枝仔冰」叫賣聲,也是令人懷念的夏天到處叫賣的賣枝仔冰小販,通常用腳踏車載著裝枝仔冰的冷凍箱,在街頭巷尾,田莊村落叫賣,「來來一支一錢,五錢六支」喚聲,甚受在炎天赤日頭下,耕作中的農夫們歡迎。


昔時枝仔冰是以人工凍結法而作成的,小時候常看在街上用結冰箱作枝仔冰的過程,通常都在移動式的車上作業,結冰箱裡面,放著大量的粹冰塊,將灌注糖水及紅豆、綠豆等料入玻璃管,加插一支竹製枝仔冰箸,插入結冰箱內,待其結凍後將玻璃管侵入水中,利用其溫差輕易拔出枝仔冰。


此土製的枝仔冰後來隨時代進步遭淘汰,現在超市各色各樣枝仔冰雖美味可口,但還是難忘,土製「一支一錢 五錢六支」鄉土枝仔



捉龍(按摩):(吹竹製小笛)

深更夜靜,靜寂街上傳來,陣陣「嗶--.嗶--」有節奏而拖有後韻的竹笛聲,其凄涼感冬天更甚。

此仍深夜捉龍者(按摩人)帶黑眼鏡、手持杖,發出杖落地的「嘟.嘟」聲徘徊街中招客信號。

昔時捉龍者都是失明人的專業,從事者男、女都有,早期封建觀念較濃厚時代,因男女受授不親格言之阻,男捉男、女捉女,是一般無形中默契的觀念,後期摲摲閞放此觀念。


通常捉龍分為半尾「上半身」與一尾「全身」之分。當時的捉龍業甚少有發生緋聞案件,純為服務顧客按摩為專職。

今現代設備按摩院林立,昔日夜深常聽的凄涼笛聲,也已永久消失在夜空。


牽豬哥.閹豬:(吹小笛)

「身穿一領黑袈裟,爬山過領愛過家,人講阮是歹子弟,不過賺錢乎頭家」。

這是庄腳形容豬哥(種豬)的民謠。


昔時牽豬哥者。飼養健壯的公豬,專為人家母豬配種的行業,從事此種行業人不多,本鎮多數以視母豬發情狀況,約定時日配種,此行業都由年紀較老者行之。


閹豬也是與捉龍同為「吹小笛」招客,只所吹節奏與捉龍不同調而以。此行業與牽豬哥相反專為豬隻「去勢」之業,在庄腳農家散落處,以吹笛為號招攬需要者,以一支手術刀就可施「去勢」工作,去勢後以黑煙燉摻油塗在傷口,任務就算完成,非常原始式的作法。

今配種都用人工授精法,去勢也以現代醫術由獸醫施之。因此這兩種行業己絕跡。



掂皮靴.補雨傘:(搖動成串鐵片發聲)

「補雨傘.掂皮靴噢 有人要補雨傘 掂皮靴嘸!」此叫聲也已絕嚮,1920年代至光復初期,掂皮靴、補雨傘行業最風行,沿街將串數片一疊的鐵片「哩哩 啦啦」搖動發聲,沿街叫喚掂皮靴、補雨傘之行業已隨新潮流時代,而不復見。
工業急速發展,製造業全面自動化,一支雨傘台幣五十元,一隻靴便宜的一百左右元,舊破,買新的比修理還便宜,此行無法存在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當年此類行業多數,由日據時代後才渡海來台的華僑(當時叫唐山人)從事較多。

此之外尚有補鼎,補碗,縛籠床(圓型竹蒸籠)等行業也是唐山人從事者較多,,



喊鈴弄:(打鑼叫客)

「來.來銅鑼打幾聲,下晚俗貨俗俗大車拚,俗仔乎您會起驚,來.來新開市,五包雙美人齒粉,五塊三環牌香茶匡,一堆攏總去!一塊銀!無人要!八角、八角,也閣無人出聲?啊好仔,半賣半相送,這攏總只有三堆,先喚聲的人得,一堆五角銀!噢伊要,這邊也要,阿婆也要,買有著的人是福氣,買無著免受氣?!來換喊這項…..」。


日間於市場內,夜間在庄腳的廟口、農家谷仔庭昔時常有,此種的「喊鈴弄團」,做拍賣方式的行商。


當時無收音機、無電視時代,因此,入夜圍看熱鬧的「喊鈴弄團」,也是鄉村人的一樂,為此有買、無買,圍看的人眾多。


類似此種行商團尚有「賣藥仔團」,都以打鑼招客,也有唱歌(此類多數賣萬金油、胃散等)、也有打拳頭、表演雜藝(此類多數是賣膏藥、傷藥、補藥等)。上記行商非絕跡,今都在夜市以現代化配備,繼續更大規模的行商,不過昔時的鄉土親切感已無存。



講古:(打鑼)

入夜街上,在廟口或十字路角,常有「講古先」開場講古,以打銅鑼招客,一隻桌仔、數條椅寮,講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故事。


通常講到緊張、精彩時就停下,分梅仔餅給聽眾,眾人也紛紛將錢投入,排在前面的銅鑼內 ,一場二、三次。

當時並無收音機,電視是何等物尚不知時代,也無戲園(溪湖戲院約1932年間建立),因此受喜愛聽古的人,期待夜晚的聽古,如現在期待電視八點連續劇一樣,頗受歡迎。



走唱.乞食:(彈月琴)

當時走唱者都是乞食兼業,走唱者.盲目女人居多,傍夜由老乞食引導,手彈月琴引人注目,其報酬費是以時間計算,多賞錢時,唱到深夜還不休。因所唱的,包羅萬象,雅俗並有,甚受愛聽歌者歡迎。

  印象中該年代在溪湖街內走唱的,有一對姐妹當及一人懷孕的中年女乞食最受歡迎。

說到乞食,乞食也有他們的規則,除要服從乞食頭之指揮外,他們統一奉祀八仙之一的「李托拐」,信以此神為他們的祖師,農曆四月八日的仙祖生,昔日古例乞食界有演戲祭祀習俗。
乞食寮門聯是寫「百姓同居皆兄弟」,「千人和合為一家」。也有「打店面」默契規則,一般商戶為免乞食路漢日日干擾,乃言定一年度金額交乞食頭,乞食頭`即在門口貼「丐打」字條或以記號為記,不准眾乞向交年金商戶乞討。


其他求乞方式有帶幼兒,在人多的市場口、十字路蹲坐口唸「萬金阿舍 阿舍娘些細啊來分,乎汝出好子孫 」討乞,也有打嚮鼓,嚮鼓長約二尺左右的竹筒,張蛇皮的鼓,肩掛打拍,並唱「乞食調」,或彈月琴唱「乞食歌」按戶乞討。


此類盲女丐,多是隨乞食夫四處流浪求討為生,俗說:「嫁雞隨雞飛 嫁狗隨狗走 嫁乞食甘願拌茄茄子斗」。
乞食也有所謂「大日」,溪湖境內自古就有,媽祖生、七月普渡、冬尾謝平安,宴客習俗,當天聞聲而來乞丐群集該處,宛如乞食大會,此天是乞討最豐收的一天俗謂「乞食分有,麼會弄扙仔花」也是最歡喜的一天。


其次是人家有喜喪事,他們也不失此良機前往乞討,因喜事,人家忌惡口,不得不對乞食討好。喪事,喪家也藉喜捨,祈求亡者的冥福,因此收入也不錯。

上述行業現已不復存,只留為回憶昔時鄉土鄉情而以。



其他小販:

賣杏仁茶:

隨早晨雞嗚聲,「杏仁茶」拖長尾音沿街叫賣的聲,與賣豆腐鈴聲,是每天最早的街聲。早晨賣杏仁茶小販「水金叔」,挑著一擔木櫃型攤台,一台分三隔,前擔下層置風爐,中層放杏仁茶桶,上層排油食粿,後擔,下層放備用火炭等雜物,中層是糕餅類,上層排茶碗,沿街叫賣。早期杏仁茶純以杏仁提練的茶,今早點攤由人工加味的杏仁茶,味道是無法與他相比,杏仁茶配油食粿,早餐前的早點,是囝仔時代最快樂的享受。


賣醬菜:

隨賣杏仁茶聲,叫賣醬菜的小販也是早晨的一景。小販推著四輪載有各種的醬菜小車沿街喚賣。


賣豆花:

也是早晨的小販,挑一擔比杏仁茶小販較大的木攤架,沿街喚叫「豆花 喂」叫聲招攬人客,豆花摻熱滾滾的甜薑母湯,甚受歡迎的小吃。


賣鳥梨糖:

以竹杆上面縛稻草圈,插鳥梨糖喚賣。


打糖鬆:

當場溶糖、打糖鬆及製土豆糖,當場賣。


賣菔夌粿:

用鐵馬載蒸籠沿街賣。


賣肉粽:

手持盛裝肉粽鉛桶,夜間叫賣。


牛肚湯、牛熟肉:

通常在市場內,外設攤販賣,牛肚湯:將牛內臟合煮一鍋,以碗出售。

市場附近到下午,就出現賣牛熟肉攤販,可當場沾醬油吃。


藥仔:

囝仔時代最期待的是放藥仔的人來訪,他們會贈送圍在他身邊的囝仔各種玩物,如三色的紙球,亞不倒(不倒翁) ,牙箸等當時商理人 (商人)就會 欲擒將先射馬的道理,討好囝仔群推廣顧客。 藥袋中最先消失的是仁丹,其容器設計得輕巧可愛,約有一寸長的圓筒形,上蓋用旋轉型對孔倒出仁丹,囝仔非常喜愛其造形,帶一盒仁丹在身上到學校感覺很驕倣神氣,因此消失最快,共次是神藥此藥治肚痛甜甜涼涼很可口,因此消費也大。



次回:隨時代消失的行業(下)


 




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提供溪湖老街元氣工作營參考資料1920-1929 年代溪湖街景

提供溪湖老街元氣工作營參考資料,
1920-1929 年代溪湖街景 

溪湖街市區街咯
日據時代,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紀元1920年代),現溪湖市區,分為「媽祖宮口、牛墟、市仔、公灶、街頂、街尾、西門、東門、十字路、王舅廟仔邊、古井腳、會社、五份仔車頭、後壁溪湖等」,指市區位置,等於現在的街路巷名。

當時街路只有稱為中街東門、西門三條,中街長是自媽祖宮口(福安宮)至現在的十字路。後再廷伸南至新消費市場是街尾現稱平和
十字路向東街道稱為東門。向西街道稱為西門。


媽祖宮口:媽祖宮口,廟庭廣闊,西邊有牛墟、市仔(第一代消費市場)、教會等,東邊有米絞(碾米工廠)、國倉(庄產,米殼多數都在此交易貯藏)、庄役場,消防隊,警察派出所,保甲事務所、及各行各業的店舖集中於此,是市區最熱鬧的商區。


街頂(中街):媽祖宮以南至十字路稱謂街頂。街頂擁有媽祖宮周圍的熱鬧繁榮以外,中街東西相對商戶林立,是民眾買賣的中心街也有料理店(酒家)東芳樓、百美樓、湧泉閣(後祝樂天遷移此址)。


十字路:街頂、街尾、東門、西門交叉十字路,此處是交通的中心點,人車往來頻繁,維新醫院未建前是夜間,黃昏開始就陸陸續續,各種飲食小販、王鹿仔(賣藥團)、講古、拆字數都集結於此,形成溪湖的常年夜市。


街尾:中街十字路以南則稱為街尾,1920年代尚未開發為商街。1930年二代市場遷建於此後迅速發展,成為全街最繁榮的商業地區。


王舅廟仔邊牛車道:歷史超越二百年以上,廣為信徒祀拜的王舅廟仔,是被視為座,有求必應的「王舅廟」,位於溪湖公學校校門正對面,其北側一片的竹林,密茂陰森,「王舅廟」其周圍,原來是不尋常的荒蕪地,因此常有種種傳聞,雖竹林中間,形成一條牛車路通往,但入夜就甚少有人通行此路。
此謂「王舅廟仔邊牛車路」北面兩旁都是密茂的竹林,約五十公尺處西邊有一大魚池,魚池南邊有三間日式宿舍,供學校日人先生居住,北側有姓杜的農戶世居,路西從此農戶以北就被墾為田地及柑仔園(此園後建溪湖戲院原稱溪湖座),柑仔園對面則路東邊,由南密茂到此的竹林盡頭,也有一口被竹圍住的魚池,此池後來被填土建成現在溪湖戲院對面十餘戶店舖。
路東從魚池以北至「市仔」全是中街店舖的後門,都用竹籬笆圍住。再說回路西,後建溪湖戲院的柑仔園之北,有被大片竹圍圍住的三合院杜姓農戶,其北側有一道入西的小巷通往「公灶」,小巷北側水田之北是連接二園的柑仔園,中間的柑仔園就是,現在之新市巷,之北是牛墟(現在之警察宿舍)。再分雙道,一道延伸至媽祖宮口,再向東,通往三塊厝,在現湖東國校地點,另分一道通往青仔宅。另一道向西經「大厝內」風吹崎至大突尾。


東門:十字路向東,通止東門橋頭是俗稱東門。此段有農業組合,也是多數娛樂行業集結於此營業之街,有玉突店(撞球場),料理店(酒家)計有新開樓、大笑亭(日人經營曰式料理亭)、太平樂、一心亭(後改建溪湖hotel)、朝鮮樓(酒女一色朝鮮女)等五家,1930年代朝鮮樓前面由地方人士,集資改建全庄最大的鐵筋建物「江山樓」料理店,(此建物後改為消防大樓)。東門橋分向南通道,通往五分仔車頭(小火車站)。


西門:從十字路向西至阿狂厝橋頭,稱呼謂西門,此段街由因溪湖湖仔內一帶,耕耘農田者多,從事農具製造整修行業,也因地緣關係集結於此營業,如牛車店、打鐵店,水車店,鋤店等也有一間料理店(酒家)祝樂天後改西美樓。


後壁溪湖:西門街路邊有一口百餘年的大古井(現尚在),位於溪湖國校西邊,南側有通入阿狂厝庄內的牛車道,向西直通汴頭至竹頭仔,渡溪經代馬,塗仔崙至二林,當時二溪路未開闢前,欲到二林唯一的交通道。
稱「後壁溪湖」是由大古井延東北,經王舅廟仔口,越過竹林延通,現電信局後面巷道,當年有一間油車青瞑占開的,那是此舊車道可容二台牛車擦身而過,現已被建物侵佔剩下,二人無法擦身的狹巷,再越過中街延續,現「銘勝診所」南側巷道直通「中銀」前,昔年是一堀魚池,(此段開始稱為後壁溪湖),漸彎向正北沿現彰水路東側直通(此處稱為油車內),與通往三塊厝路接連。後壁溪湖非商業區,多數是民宅,此處抽麵線也很有名氣。


古井腳:古井,位於西門入阿狂厝庄的交叉口,溪湖公學校西北角。此井歷史百餘年,是往昔附近住民,生活的水源,井直徑約四台尺,深昔時淘井需接三枝竹捍,井水清澈,經年不渴。清晨王功蠔販,經常利用此井洗蠔侵蠔。(現封井尚存)。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