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江陣表演
溪湖鎮耆老座談會紀實(35)
北勢里﹙北勢尾﹚: 訪問日期:民國89年2月23日下午3點
地點︰魏昆海先生自宅
出席耆老︰魏昆海、楊連基、楊儒坤、楊 清、楊 南、楊錦海、楊金木、
楊萬見、魏金土、楊國隆、楊 寬、楊儒曾、楊 強、楊老義
口述主題︰(4),庄頭名,供奉神明類,歌仔戲,宋江陣
主持人︰施金山文教基金會 李秀芳
各耆老口述內容分類整理篇(4)
宋江陣由來
根據 宋江師-許春雄伯伯說 ,宋江陣起源於福建沿海漳州、泉州一帶,其成員的組織構想來自「水滸傳」的一零八好漢的忠義事蹟。所標榜的「替天行道,忠義雙全」已深入民間,且依附了三 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星辰的神格,成為廟會酬神的武陣信仰。明嘉靖年間,戚繼光根據江南地形創造「鴛鴦陣」,強調二人成雙成對以二列隊形作為陣勢,陣法 操練都與宋江陣相似。到了鄭成功寓台期間,傳聞將當時流行的「鴛鴦陣」演變為今天的宋江陣。現在台灣民間廟會中,宋江陣頭裡的兵器如雙斧、籐牌、雙刀、斬 馬刀…等確實和明鄭時期相同,並且穿鑿附會軀邪除魔功能,所到之處可以保佑大家安康。(資料來源:許春雄伯伯 泓諺、士承編輯整理)
楊儒曾口述:
宋江陣第一次出陣我就有參加,我是拿齊眉,那時候請厚牙沙(謝藝沙)來教時,在下竹圍公廳那裡拜師,三支香下爐時,要下重誓,不能再拿獅頭、功夫不能外傳,違反者,將遭五雷轟頂。這是要大家不能再回頭組獅陣,以及陣圖不能外傳。
|     重要活動或演出紀錄  |   ||||||||||||||||||||
|     名稱  |        慶祝農民節  |        民俗嘉年華會  |        民藝華會  |        
  |        
  |        
  |        
  |        
  |        
  |        
  |        
  |        
  |        
  |        
  |   ||||||
|     意義  |        第一次出陣  |        鎮瀾宮建醮  |        
  |        
  |        
  |        
  |        
  |        
  |        
  |        
  |        
  |        
  |        
  |        
  |   ||||||
|     地點  |        鎮內各街道  |        大甲鎮  |        縣立體育館  |        
  |        
  |        
  |        
  |        
  |        
  |        
  |        
  |        
  |        
  |        
  |   ||||||
|     時間  |        43年1月4日  |        77年12月4日  |        82年  |        
  |        
  |        
  |        
  |        
  |        
  |        
  |        
  |        
  |        
  |        
  |   ||||||
|     主辦單位  |        溪湖鎮公所  |        大甲鎮瀾宮  |        彰化縣政府  |        
  |        
  |        
  |        
  |        
  |        
  |        
  |        
  |        
  |        
  |        
  |   ||||||
|     參與觀眾人數  |        
  |        
  |        
  |        
  |        
  |        
  |        
  |        
  |        
  |        
  |        
  |        
  |        
  |        
  |   ||||||
|     重要得獎紀錄  |   ||||||||||||||||||||
|     獎項  |        
  |        
  |        
  |        
  |        
  |        
  |        
  |        
  |        
  |        
  |        
  |        
  |        
  |        
  |   ||||||
|     時間  |        
  |        
  |        
  |        
  |        
  |        
  |        
  |        
  |        
  |        
  |        
  |        
  |        
  |        
  |   ||||||
|     主辦單位  |        
  |        
  |        
  |        
  |        
  |        
  |        
  |        
  |        
  |        
  |        
  |        
  |        
  |        
  |   ||||||
|     意義  |        
  |        
  |        
  |        
  |        
  |        
  |        
  |        
  |        
  |        
  |        
  |        
  |        
  |        
  |   ||||||
|     未來計畫  |        培訓計畫  |        
  |   ||||||||||||||||||
|     展演計畫  |        
  |   |||||||||||||||||||
|     其他  |        
  |   |||||||||||||||||||
|     團體重要物件  |        名稱  |        件數  |        收藏地  |        名稱  |        件數  |        收藏地  |   ||||||||||||||
|     1.令旗  |        1  |        
  |        2.頭旗  |        1  |        
  |   |||||||||||||||
|     3.丈二(前鎚)  |        2  |        
  |        4.斬馬(掃刀)  |        2  |        
  |   |||||||||||||||
|     5.提牌  |        4  |        
  |        6.牌帶(短刀)  |        4  |        
  |   |||||||||||||||
|     7.月斧  |        1  |        
  |        8.大刀(關勝)  |        1  |        
  |   |||||||||||||||
|     9.齊眉棍(長)  |        3  |        
  |        10.踢刀  |        2  |        
  |   |||||||||||||||
|     11.卡扒  |        2  |        
  |        12.九尺  |        2  |        
  |   |||||||||||||||
|     13.叉  |        2  |        
  |        14.七尺  |        2  |        
  |   |||||||||||||||
|     15.鬮仔  |        2  |        
  |        16.齊眉棍  |        4  |        
  |   |||||||||||||||
|     17.槍  |        2  |        
  |        18.雙金間  |        2  |        
  |   |||||||||||||||
|     19.鐵尺  |        1  |        
  |        20.猴竹叉棍  |        1  |        
  |   |||||||||||||||
|     21.雙劍  |        2  |        
  |        22.柺杖  |        2  |        
  |   |||||||||||||||
|     23.雨傘  |        2  |        
  |        24.丈二(後鎚)  |        2  |        
  |   |||||||||||||||
|     並無固定收藏地點,就近置於練習地點或附近,目前在楊春根家中。  |   ||||||||||||||||||||
|     圖示或照片  |        
  |   |||||||||||||||||||
|     備註事項  |        楊儒曾口述:宋江陣第一次出陣我就有參加,我是拿齊眉,那時候請厚牙沙(謝藝沙)來教時,在下竹圍公廳那裡拜師,三支香下爐時,要下重誓,不能再拿獅頭、功夫不能外傳,違反者,將遭五雷轟頂。這是要大家不能再回頭組獅陣,以及陣圖不能外傳。  |   |||||||||||||||||||
|     報導人  |        楊海永  |        生日  |        19/11/13  |        電話  |        04-8856777  |   |||||||||||||||
|     地址  |        溪湖鎮北勢里北勢三巷21號  |   |||||||||||||||||||
|     報導人  |        楊寬  |        生日  |        19/9/3  |        電話  |        04-8858171  |   |||||||||||||||
|     地址  |        北勢里北聖路289號  |   |||||||||||||||||||
|     報導人  |        楊強  |        生日  |        25/1/2  |        電話  |        04-8850917  |   |||||||||||||||
|     地址  |        北勢里北聖路285號  |   |||||||||||||||||||
|     報導人  |        楊儒坤  |        生日  |        47/12/6  |        電話  |        04-8857321  |   |||||||||||||||
|     地址  |        溪湖鎮北勢里二溪路二段北勢四巷146號  |   |||||||||||||||||||
|     報導人  |        楊儒曾  |        生日  |        23/1/31  |        電話  |        04-8854985  |   |||||||||||||||
|     地址  |        溪湖鎮北勢里北聖路284號  |   |||||||||||||||||||
[傳統藝術]傳承好漢精神的宋江陣 ﹙點入網路﹚

圖片來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你看過最近才在對岸播畢的《新水滸傳》嗎?你知道傳統陣頭宋江陣和古典小說《水滸傳》的關係嗎?事實上關於宋江陣的起源眾說紛紜,包括民眾裝扮水滸傳人物 的化妝遊行「宋江戲」;《水滸傳》中宋江攻城用的陣式;民間地方自衛武團的通稱;鄭成功的藤牌兵,還有結合一百零八條好漢替天行道的精神與少林拳術的陣頭。
 源流
不過綜合上述的說法,宋江陣的精神和內涵都應該與《水滸傳》有關,且是於明末清初時隨鄭成功傳入臺灣;其軍士屯墾於臺灣南部,農閒時練拳健身,神誕賽會時則出陣驅邪,進而團結村民抵禦外侮,宋江陣也就在南部地區傳衍開來。
  表演內容
由於與水滸傳的神格化有關,宋江陣人數最多可達108人,另外還有36人及72人陣,再依參演人員的不同又可分小孩宋江陣、男宋江陣及女宋江陣,但多是以化粧(開臉)和穿古裝的方式表演。
表演主要以陣式變化及武術表演為主,武術種類為白鶴拳和太祖拳,陣式的次序則大略是:開四門、跳中村、龍捲水、蜈蚣陣、黃蜂結巢、黃蜂出巢、拳術兵器單練及對練和八卦陣,其中又以八卦陣最為重要,除娛樂群眾外也有驅邪鎮妖的意義。
  樂器伴奏 
以鼓、鑼、鈸為主,鼓即是「宋江鼓」,背掛於胸前一面行走一面擊打。
  主要道具 
主要有頭旗、雙斧、齊眉棍、盾牌及刀、撻刀、單刀(宮刀)鉤鐮刀、木耙、鐵叉、雙刀、雙?、關刀、鐵尺、雨傘……等。兵器操演時均會貼上「平安符」,或是在表演前先將兵器「淨香」,以防失手傷人。
分布概況 
以台灣南部最盛行、分佈最多的是台南縣,其次是高雄縣,少部份在台南市、屏東縣
未完待續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