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楊照陽講溪湖歷史(5)
在溪湖訂根造夢 91.12.1.a77-1 *楊照陽 *(取材自網路)姓楊的族親團結度聞名全臺灣早期除了天災之外,就是種族械鬥和土匪搶劫,姓楊的族親,他們
的團結度聞名全臺灣,因為北臨大突社番,西臨二林社番,南有番
婆庄、竹塘、田中大武郡社番、東北有巴布薩族半線(彰化)社番,
頂、下番婆(臭水番花路)東邊的客家人和漳州人。
參考圖片(網路轉載)      清代在漢人與原住民交界地帶設置的警戒與防禦措施。臺灣「防番」
之設施,始於鄭成功創設之屯田,1766年(乾隆31年)設立理番分
府後,由理番同知管理 隘寮,充任隘番等事,1788年設立隘勇,沿
山番界設土牛溝,在要衝地帶配置隘丁、設立隘寮,做為對番人警
戒、防禦措施。
清代統治臺灣的初期,曾依土著民族漢化程度的深淺分為土番和野
番(山番),其後又依土著民族歸化與否分為熟番和生番、已歸化
的土著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西海岸的平原上,而未歸化的土著民族則
多居住在中央山脈一帶,於是自閩粵二省移民到臺灣的漢人,即稱
居住在平地之土著為平埔番,而稱居住在山地的土著為高山番。因為4面都是潛在的敵人,為了生存下去,唯有兇狠好鬥的武力可
以憑借。所以練武功的風氣很盛行,有勤習堂、振興堂、宋江陣、
打棍仗(打墟仔)、打拳頭(空手對打)對陣。
尚武的風行,一方面可以防身,一方面可以抵禦外侮,所以祇要
在阿公厝(姓楊的聚集中心)發生任何盜賊或外力侵入,祇要喊
叫或敲擊聲(竹管或鐵器),就可以集體動員,讓外侮者死得很
難看。所以一般人都說姓楊(羊仔)的,他們的羊角很尖,最好
不要惹到他們,因為他們愛恨分明,有恩必還、有仇必報。
因為姓楊的族親很團結,而且是非分明,所以百年內的閩客械鬥、
漳泉械鬥,祇有外圍的族人有參予,所以犧牲不是很大,因為人
多勢眾又集中,所以外族一向採退讓態度,否則中部的拓墾史,
一定會更慘烈的改寫。
楊氏宗祠四知堂﹙點入網路﹚
出自東漢名士楊震 ,西元108年(東漢永初二年)春,他調任東
他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得老師楊震到來,晚上王密
便悄悄前去拜訪,並帶黃金十斤作為禮物。雖然東漢時的一斤
相當於今天的250克左右,但金十斤也相當於今天的五斤金,
等於好幾根金條了。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舉
薦表示感謝,二是想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楊震當場
拒絕了這份禮物,並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
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知者。”楊震立即生氣了,
說: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十分羞愧,
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四知”成為千古美談,其後人以此
為堂號效法祖先的清廉家風。
編後語
本堂楊照陽神父在去年交付了一個重要的任務給傳協會:盡快將本堂歷史整理出來!當時傳協會主席林義榮弟兄便快馬加鞭的成立了堂史編纂小組,其中包括有執行 小組及編輯小組兩組人手,進行堂史資料的收集及確認。在這期間,有一位關鍵性的人物,他的出現及熱心協助,使得收集堂史資料的困難度大幅下降;這位大功臣 就是隱居在本堂地下室的楊榮惠老師。由於楊老師曾擔任過善導週刊的記者,且在成主教任內擔任教區新聞秘書,直到民國七十四年才離職;加上他本人博學強記, 因此楊老師本身就等於是一部本堂的活歷史。透過他的協助,終於能夠將堂史的大綱整理出來,而且還有很豐富的許多照片可以讓我們緬懷過去長輩的努力,以及天 主的恩澤。
耆老楊照陽講溪湖歷史結束。    下次推薦楊忠銘親堂到南安縣夾水頭珠山拍攝最近珍貴照片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